德性之树何以常青——论树德务滋的文明智慧 (2025年4月27日) 《尚书》中"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八个字,像一柄穿越时空的青铜剑,在三千年的岁月长河中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八个字不仅蕴含着古人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更揭示了文明演进的根本逻辑:德性的生长需要持续滋养,正如良木需要沃土;恶行的祛除必须直抵根本,恰似医者须治未病。在当代社会价值重构的语境下,这种古老的智慧依然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 一、德性之树的文明根系 周人克商后,周公制礼作乐不是简单的制度更迭,而是开启了一场德性文明的基因重组。他深谙"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至理,将殷商的神权政治转化为以德配天的伦理政治。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逐渐被云雷纹取代,暴戾的祭祀仪式转为庄重的礼乐制度,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在培育德性文明的根系。正如《礼记》所言:"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制度构建的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精神秩序。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看似是政治理想的实践,实则是为德性之树寻找生长的土壤。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像一位执着的园丁,用"仁者爱人"的甘霖浇灌干涸的道德土地。孟子提出"四端说",将恻隐之心比作萌芽的种子,强调后天培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在影响东亚的伦理教育体系。 唐宋时期的书院制度,堪称德性滋养的制度创新。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将"明人伦"置于学问之首;王阳明在稽山书院讲授"致良知",将德性修养与知识追求融为一体。这些教育实践证明,德性的生长需要制度化的滋养系统,就像茶树需要特定的海拔与湿度。 二、除恶务本的现代启示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除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这个比喻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依然鲜活。新加坡推行"零容忍"反腐政策,不是简单的严刑峻法,而是构建了从教育预防到制度监督的完整体系,正如农夫既要拔除杂草又要改良土壤。这种系统性治理使新加坡连续多年位列全球廉洁指数前列。 在科技伦理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道德困境,正是"除恶务本"命题的现代投射。科学家们在设计CRISPR技术时同步建立伦理审查机制,不是限制创新,而是在技术萌芽期就植入道德基因。这恰如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问题尚未成形时就消除隐患。 企业伦理建设中的"价值观植入",展现了除恶务本的微观实践。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创建"阿米巴经营"模式时,将"敬天爱人"的哲学注入每个核算单元,使得道德自律成为组织运行的底层逻辑。这种将德性融入制度设计的智慧,正是对"务本"思想的现代诠释。 三、德性生长的辩证法则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智慧,在德性培育领域体现为破立相生的辩证法。晚清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表面是技术革新,实质是通过破除陈旧观念来培育新德性。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在传统道德根基上嫁接现代文明枝条,这种探索虽未竟全功,却揭示了文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破解了德性培育的关键难题。他反对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主张在事上磨炼中体认良知。这种实践导向的德性养成路径,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依然有效,正如社区志愿服务既是道德实践又是德性培育。 德性之树的年轮里镌刻着文明的密码。从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基础论,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境界说,中华文明始终把握着德性培育的辩证法则。这种智慧在当代乡村振兴中显现新貌:浙江"千万工程"既改善人居环境,又培育乡风文明,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提升。 站在文明对话的十字路口,"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的古老智慧依然焕发着生机。它告诉我们:德性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培育的生命体;除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智慧的重构。当人工智能开始挑战传统伦理边界,当全球化带来价值冲突加剧,这种强调根本治理、注重持续滋养的东方智慧,或许能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思维范式。德性之树的常青,终究要靠每一代人用智慧之泉持续浇灌。
德性之树何以常青——论树德务滋的文明智慧 (2025年4月27日) 《尚书》中"
刘昌刚呀
2025-04-27 17:37: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