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9日,何学高在夜色掩护下执行任务时,突然被两名越军战士抓住,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因右手受伤,他无法发挥全力,但他毫不退缩,拉开手榴弹冲向敌人,准备与敌同归于尽。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战让他名声大噪,成为传奇。 1979年2月,随着中越边境的冲突愈演愈烈,中越两国的战争正式爆发。此时,中国的部队在东南战线上迎战越南军队,冲突的焦点集中在中越边界的敏感地区。广州军区41军122师366团2营5连的士兵何学高,正是这场战争中的一员。 何学高出生于1956年,来自湖南一个贫困的农家。他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从小便表现出强烈的报国之心。 家境的贫困并没有阻挡他为国效力的决心,年少的何学高立志要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无论是在艰苦的农村生活中,还是在军营的训练中,他都表现得十分坚定。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学高背井离乡,独自一人踏上了参军的道路。经过艰苦的选拔和严格的训练,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 在部队中,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顽强的训练精神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每一次任务,他都以身作则,毫不退缩地投入战斗。这一次的战役,正是他多年锤炼出来的坚强毅力和作战经验的最终体现。 1979年2月17日,广州军区41军122师366团2营5连接到命令,准备进驻东线作战。何学高和战友们被派往距敌军防线最近的592高地,执行夜袭任务。此地地势险要,森林茂密,是越军防守的重要战略要地。 连长伍贵来决定分兵进行战术分进,计划绕过敌军主力,对其后方进行突袭。何学高带领一小队战士正面与敌人交锋,另一小队由王小兵带领从侧面包抄敌人后方。战士们悄悄行动,借着夜色接近敌人防线,准备在最短时间内打击敌人,取得战术优势。 天色渐晚,何学高和战友们悄无声息地来到山脚下,准备开始进攻。就在此时,一声爆炸巨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山顶的越军警觉了过来,局势急转直下。原来,误触地雷的爆炸声惊醒了敌人,越军立刻从工事中窜出,开始反击。双方的交火迅速升级。 越军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使得我军陷入了苦战。伍贵来判断形势紧急,立即指派何学高带领二排改变战术,分为两路继续进攻。何学高决定带领战士们绕到敌人的侧翼,先用手榴弹摧毁前沿工事,造成敌人混乱,再迅速跃入战壕展开射击。 在这次突袭中,何学高的果敢和指挥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手榴弹的爆炸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敌人伤亡惨重。剩余的越军纷纷向第二道防线撤退,何学高紧追不舍,继续发起猛烈的追击。 他在激烈的战斗中不顾自身的伤势,甚至用左手背简单包扎受伤的手臂,继续为战斗提供火力支持。 正当局势出现转机时,意外的危险发生了。在一片密林中,何学高被两名越军突然从背后包围。由于右手无法正常使用,何学高的反应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敌人凶猛地试图夺取他的武器,趁机反击。虽然何学高拼尽全力,依然难以抵挡敌人。但在生死关头,他做出了决定——和敌人同归于尽。 他紧紧抓住手榴弹的拉环,决定以死报国。敌人察觉到危险,试图逃跑,但已经为时太晚。随着手榴弹的爆炸,何学高与敌人一同陷入了火海。爆炸的冲击波令两名越军当场死亡,而何学高虽然身受重伤,但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爆炸声震耳欲聋,王小兵带领的战士们听到声音后,迅速赶来增援。当他们找到何学高时,他已经奄奄一息,右手严重受伤,整个人几乎失去知觉。见此情形,王小兵毫不犹豫地背起何学高,开始向营地撤退。 经过几小时的艰难跋涉,战士们终于将何学高送到了野战医院。在这里,医生们全力抢救,经过长时间的紧急治疗,终于将何学高从死神手中夺回一命。 尽管他成功幸存,但医生确认他永远失去了右手。这个巨大的身体缺陷对何学高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但他的坚强意志却让他重新站了起来,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战斗的胜利来之不易,双方伤亡惨重,经过五天的激战,终于攻占了越军的要塞。何学高的英勇事迹在部队内外传为佳话。他的果断与勇气,给了所有战友极大的鼓舞,也使得他被誉为“神一般”的存在。 战后,何学高虽然失去了右手,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继续在军队中服役,虽然不能像从前那样拿起武器,但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着力量。 无论是在军事训练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何学高都一直秉持着“为国家尽忠”的信念,直至他退役。 他的故事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传奇,他的英勇事迹被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成为后人敬仰的英雄榜样。 何学高的英勇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一瞬,而是他那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以及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决心。这种英雄气概,不仅铸就了他个人的神话,也让世人永远铭记。
1979年2月19日,何学高在夜色掩护下执行任务时,突然被两名越军战士抓住,双方
墟史往事
2025-04-27 15:32:02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