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周女士移植了自己7岁儿子的肾,最终重获新生,而她的儿子却离开了人世。 2014年春天,武汉同济医院的重症病房里,五岁男孩陈孝天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本该在幼儿园玩耍的孩子,此刻正用瘦弱的手掌摸索着抓住母亲周璐的衣袖。 病房外的走廊里,孩子的父亲蹲在墙角,布满老茧的手掌反复搓着脸——三年前妻子查出尿毒症,如今儿子又被诊断出恶性脑瘤,这个湖北荆州普通工人家庭的天塌了两次。 陈孝天四岁那年,母亲周璐突然晕倒在纺织厂车间,医院的诊断书像块冰坨子砸在全家心口:尿毒症晚期。每周三次透析让周璐的胳膊布满针眼,原本红润的脸变得蜡黄。 五岁的小孝天趴在被消毒水气味包围的病床前,用儿童水杯接温水喂母亲吃药,够不着床头柜就踮着脚往柜子上爬。 命运没给这个家庭喘息的机会,就在周璐病情稍微稳定时,陈孝天在学校突然摔倒在操场上。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孩子后脑勺长了个鸡蛋大小的肿瘤。 主治医生拿着检查报告直叹气,说这病搁大人身上都难熬,更别说五岁的孩子。孩子奶奶在医生办公室当场昏过去,醒来后攥着孙子的病号服直掉眼泪。 化疗让陈孝天的头发大把脱落,夜里疼得睡不着就咬着被角哼歌,病房里其他家属看不下去,给孩子送毛绒玩具,小孝天转手就塞给妈妈当靠枕。 有次护士换药时问他疼不疼,孩子咧着嘴笑:"我是男子汉,要给妈妈当榜样呢。"这话让躲在门外偷听的周璐哭湿了整条毛巾。 2013年底,周璐的肾功能突然恶化,医生说必须尽快换肾。 有天晚上,陈孝天听见奶奶和医生在走廊说肾源难找,第二天早上就拉着查房大夫的衣角问:"能不能用我的肾救妈妈?"这话把在场的大人全说愣了。孩子父亲红着眼圈吼孩子别瞎说,小孝天却认真掰着手指头算:"我七岁生日快到了,算大人了。" 湖北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后来回忆,他们接到医院电话时反复确认了三遍。 按照国家规定,活体器官捐献必须年满18周岁,但陈孝天的情况特殊——他的脑瘤已到晚期,生命进入倒计时。 在伦理委员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十五位专家全票通过了这场特殊的器官捐献评估。 2014年3月,陈孝天的病情急转直下,脑瘤压迫视神经导致他双目失明,每天要靠注射吗啡止痛。 武警湖北省总队听说了这家人的遭遇,特意派人送来量身定做的迷你军装。 躺在病床上的小孝天摸着衣服上的肩章,让护士帮忙把警帽端端正正戴好。这张戴着大檐帽的苍白笑脸,成了孩子留在世上最后的影像。 4月2日凌晨三点,监测仪上的波浪线拉成直线。 守在床边的奶奶颤抖着给孩子换上最喜欢的海军条纹衫,主治医生对着墙上的挂钟深深鞠躬——按照器官移植的黄金时间,三台手术将在六小时内连续进行。 陈孝天的左肾移植进母亲身体,右肾连夜送往上海拯救一位22岁的尿毒症患者,肝脏则移植给武汉本地的肝硬化患者。 手术室的无影灯亮到天明,周璐醒来时,护士长把儿子生前录的语音播放给她听:"妈妈要好好活着,替我看看长江大桥。" 病房窗外的梧桐树正冒新芽,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着啄食,主治医生说,小孝天的肾脏在母亲体内工作得很卖力,尿毒症状一周内就明显好转。 这场生命接力震动了全国,央视新闻用了整整五分钟讲述这个"穿军装的天使",人民日报头版登着孩子敬礼的照片。 武汉市民自发在长江边放河灯,上千盏荷花灯顺流而下,把江面映得像撒了金粉。荆州老家的学校把陈孝天的故事编进德育课本,教室后墙贴着孩子们画的"孝天星"手抄报。 如今在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的走廊里,还能看见陈孝天的纪念铜像。铜像底座刻着八个字:生命有期,大爱无疆。 每年清明,接受移植的三位患者都会相约来献花,周璐摸着冰凉的铜像说,儿子给她的不单是颗肾脏,更是活下去的勇气。她现在每周去透析室当志愿者,帮着新病人打饭递水。 长江水日日夜夜往东流,陈孝天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个爱笑的小男孩用自己七岁的生命,给三个陌生人续上了人生,给整座城市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医院门口的公交站换了新广告牌,上面印着孩子穿军装的照片,旁边写着:有些人的生命像流星,短暂却照亮了整片夜空。 (信息来源:荆州新闻网2014.3.17荆州7岁重症男孩生命垂危 武警官兵爱心接力帮圆梦)
2014年,湖北周女士移植了自己7岁儿子的肾,最终重获新生,而她的儿子却离开了人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27 13:09:12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