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不要集中在北京!” 1969年,新中国国庆后,毛主席当即下达了这番指示。而在不久后,除周恩来、黄永胜留京主持工作外,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相继撤往了全国各地。 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事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当时的中国和苏联经历了五十年代的“蜜月期”后,随着斯大林的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中苏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后来,苏联专家悉数从中国撤走,但这一切远远没有结束。 60年代末,苏联在我国边防一带大肆驻军,两军虽然没有直接冲突,但苏联这种挑衅行为显然已经让中国感到危机四伏。 1969年,中苏两军在珍宝岛一带发生冲突。为了保护我国领土主权,我军愤然反击,很快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也因此,苏联一直对我国怀恨在心,之后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 而在此后不久的新疆塔城铁列提克战役中,苏军就隐蔽伏击了我军的一支巡逻队,导致这支30多人的部队全部牺牲。 不久后,我国情报机构得到可靠情报,苏联可能将在不久后对我国进行核武器报复。而针对此情形,毛主席依旧沉着指挥道:“要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我国先发制人,决定与苏联进行友好磋商,而这次谈判,时间定在了10月20日。 虽然已经和苏联约好了谈判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完全放松了对苏联的戒备,我军依旧保持这战时准备状态以备任何突然的袭击。 而经中央预判,苏联如果在谈判前想对我国做出任何袭击行为,最大可能就是在二十周年国庆节这天。 所以,我军也做足了备战准备。当时在视察北京西郊的机场时,中央还特别做出批示:除了国庆大典需要检阅的飞机外,其余的飞机都需要转移到外地。 中央这样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苏联距中国最近的机场位于蒙古机场。此地距北京也不过一个小时的飞机就能赶到,更别提苏联直接发射导弹的可能。 好在是,国庆当天一切顺利,我军的备战方案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但心细如发的毛主席很快意识到,比战机更重要的,还有中央领导人。于是他直接作出批示:中央领导人最好不要全部聚集在北京,分散一点,老同志最好迁移到外地去。” 10月14日,在毛主席做出批示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和汪东兴同志就提交了中央领导干部的“撤离计划”。 计划显示,除了周总理和黄永胜同志留京继续主持工作。其余同志须在10月20日前全部撤离北京。具体的撤离方向细致到:毛主席撤往武汉、刘少奇去河南,聂荣臻去河北...... 10月19日,也就是我国和苏联约定谈判日期的前一天,苏联代表团抵达北京。第二日,谈判如期举行,但在谈判过程中,双方的意见出现了很大分歧,谈判甚至一度终止。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由于双方对本国的利益都坚持寸土不让的态度,这场会议甚至一度持续了九年之久。 虽然谈判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中苏双方在这谈判的九年时间内,关系趋于稳定,也为两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而且,我国为了应对苏联的随时“翻脸”行为,也做出了具体部署,又是将战机迁到外地,又是将中央重要领导人分散开来。即便苏联在此期间会有任何不利于我国的举动,我们也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值。 可以说,中央为了规避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实是将所有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内。 好在中苏谈判一直友好进行着,中途并没有发生任何不测,我国领导人也很快安全迁回北京。 事后也有人分析:中国是否有点反应过度? 但中国当时确实是有自己的不得已。一来,我国才从战火中脱离不久,一切百废待兴,容不得一点意外发生;二来,我国当时的国防实力确实赶不上苏联甚至是世界上的很多强国。所以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我国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