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年,65岁刘娥病重。临终前,她好几次伸手拉扯身上衣服。身旁一众太监宫女竟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25 16:42:07

1033年,65岁刘娥病重。临终前,她好几次伸手拉扯身上衣服。身旁一众太监宫女竟没有一人意会,甚至仁宗也百思不解。赶紧召见群臣,有个臣子只说了一句话,仁宗终于醒悟。 北宋大宋春秋,在刘娥统治的年代里,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晏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1033年,一场小小的风波却在皇宫中悄然掀起。 大宋的开春时节,朝廷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太庙大典,这是祭祀祖先的重要仪式。当时已经65岁的太后刘娥,突然向朝廷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 在祭祀当日,她要穿上天子的衮冕服装。这个请求一出,顿时让朝臣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大宋的礼制中,衮冕乃是天子至高无上的象征,就连皇太后也不能轻易穿着。何况刘娥本是平民出身,更应该谨守分寸。 但是刘娥垂帘听政多年,威望甚高,群臣们也不好直接拒绝。经过反复商议,最终决定将天子衮衣上的部分饰物减去,才勉强同意了这个请求。 这一天,刘娥身着简化版的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太监和宫女的引导下,步入了太庙。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肃穆,太后也表现得极为郑重。 祭祀结束后,刘娥在太庙的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的朝贺,并获得了一个新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从这天起,她便开始逐步归还朝政大权给宋仁宗。 谁也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后,太后刘娥突然病倒在宝慈殿中。宋仁宗闻讯后立即下令大赦天下,并派人四处寻访名医。 太医们日夜守在太后榻前,宫女太监们轮流照料。但太后的病情却每况愈下,她开始频繁地伸手拉扯自己身上的衣物。 这个异常的举动引起了身边人的注意,但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太后究竟想表达什么。宫女们只当是太后病中躁动,太监们也只能小心翼翼地替她整理衣裳。 就这样,带着无人理解的心愿,刘娥在众人的守护下缓缓闭上了眼睛。临终前,她仍然不停地拉扯着身上的衣服,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未能表达。 太后刘娥的离世让整个皇宫陷入悲痛。第二天一早,宋仁宗就在皇仪殿召集了朝中重臣,要共同商议太后的身后事。 皇帝年纪虽轻,但也看得出太后临终前那不寻常的举动中必有深意。于是他当着群臣的面,详细描述了太后在弥留之际反复拉扯衣物的情形。 参知政事薛奎听完皇帝的描述后,若有所思地上前一步。他说:"太后应是心想,先帝不愿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 这一句话,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所有人的思绪。群臣们这才想起,就在一个月前,太后曾穿着天子衮冕参加太庙大典。 在场的大臣们不约而同地想到,按照礼制,死者应当以生前最后所穿的衣服入葬。而太后最后一次正式出席朝廷仪式,正是穿着那件天子衮冕。 这个认识让仁宗如梦初醒,他立即明白了太后临终前的用意。原来太后是在担心自己会穿着天子服入葬,这才不停地拉扯衣服,想要提醒身边的人。 群臣们听了薛奎的话,无不为之动容。太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后事,而是担心有违礼制,损害已故真宗的声誉。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什么史书会称赞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不仅有治国的才能,更有守正不逾的品格。 理解了太后的心意后,宋仁宗立即下令将太后的丧服换成皇后冠服。这个决定既符合礼制,也体现了对太后意愿的尊重。 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太后刘娥临终前的三重考量。首先是对丈夫宋真宗的尊重,不愿以天子之服僭越君权。其次是对朝廷礼制的维护,坚持皇后的身份地位。最后是对自身身份的谨守,始终不忘自己从民间走来的本分。 太后的葬礼按照最高规格的一品礼仪举行。宋仁宗不但执行孝子礼节,还亲自为太后送葬,一直步行相送出皇仪殿。 这样的礼遇,在宋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更为特别的是,朝廷破例为太后赐予了四字谥号:章献明肃。此前的皇后谥号都只有两个字。 太后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出身平民,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皇后之位。在宋真宗驾崩后,她又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十余年。 在这十余年中,她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她重用贤臣,如王曾、张知白等人,都在她的任用下为国效力。她还善待百官,从不滥用权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权力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当有人向她献上《武后临朝图》时,她立即将其掷于地上,表明自己绝不会效仿武则天称帝。 在她执政期间,大宋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正如史书所记载的:"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这样的评价,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司马光在评价她时说:"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总结。 从她临终前的那个小细节,到她执政时期的种种作为,都显示出她是一位难得的贤后。她既有治国的才能,又有守德的品格。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在思考着礼制和规矩。这种品格,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也可以成为一代贤后。

0 阅读:73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