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全球围堵战略绝非单纯的贸易争端,而是系统性遏制中国崛起的霸权行为
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重构全球产业链、封锁技术命脉、孤立中国于国际体系之外,迫使中国永久停留在中低端产业层级
美国为遏制中国等国家通过第三国转口规避关税和贸易壁垒,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系统性打击措施,从立法、执法到国际联盟构建全方位围堵,具体包括:
一、关税核弹与市场封锁
高额反倾销/反补贴税
美国对涉及转口的重点商品(如钢铁、铝制品、刹车鼓、钨珠等)加征超高关税。例如:
对华刹车鼓征收303.07%反补贴税
对石英台面产品征收341.29%反倾销税
此类关税直接抹平价格优势,迫使企业通过转口贸易规避,但美国进一步通过关税追溯机制打击转口链条。
301条款关税扩大化
根据《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美国对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逐步扩大至新能源领域(如电动汽车100%关税),迫使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口规避,但美国同步强化对第三国商品的审查
二、原产地规则审查升级
海关文件严查
美国海关要求第三国转口货物必须提供完整的原产地证明、物流单据和生产流程文件,并通过数据比对系统(如海关区块链技术)追溯真实来源
案例:中国光伏组件经马来西亚转口时,因原产地证与生产记录不符被扣押
供应链溯源机制
美国强制要求企业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证明,例如要求半导体转口贸易需披露晶圆来源、加工地及技术路径,否则拒绝清关
三、供应链与技术封锁
关键原材料断供
通过出口管制切断转口贸易的供应链,例如威胁对华断供乙烷等化工原料,迫使企业无法通过第三国加工转口
技术设备禁运
限制光刻机、金属3D打印机等设备对华出口,同时要求第三国(如荷兰、日本)配合审查转口贸易中的技术来源,防止“技术换壳”
四、法律长臂管辖与制裁
实体清单与金融制裁
将涉及转口贸易的中企及第三国关联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资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并冻结美元结算通道
《反海外腐败法》刑事追责
以“商业贿赂”等罪名起诉转口贸易中的企业高管,例如指控中企通过墨西哥中间商伪造原产地证,实施跨国抓捕
五、海关执法与物流监控
港口突袭与货物扣押
美国海关联合FBI对重点港口(如洛杉矶港、纽约港)突击检查,扣押疑似转口货物。例如2025年4月对eBay平台卖家通过东南亚转口的电子产品实施大规模查扣
物流数据监控
强制船公司、航空公司共享货物轨迹数据,利用AI分析异常路径(如中国-马来西亚-美国的“三角航线”),标记高风险集装箱开箱查验
六、国际联盟围堵与施压
印太经济框架(IPEF)施压
要求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签署“反转口承诺”,限制中资企业在当地保税区换柜贴标,否则取消关税优惠
盟友协同执法
与欧盟、加拿大共享海关数据,同步升级转口审查。例如欧盟2024年限制俄罗斯LNG转口至美国,配合美国能源脱钩战略
总结:系统性绞杀与底层逻辑
美国的打击策略本质是“堵死所有漏洞”:通过关税迫使企业转口,再通过原产地审查、供应链断供和法律制裁切断转口路径,最终实现产业链“去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