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张发奎对代总统李宗仁说:“老蒋在广州,身边就十几个警卫,咱们扣了他!”李宗仁犹豫不决,最终放弃行动。蒋介石得知后冷笑:“他们不敢动手。”不久后解放军攻入广东,国民党政权彻底瓦解。 1949年,国共内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国民党在大陆的日子屈指可数。4月,解放军渡江战役大获全胜,南京落入解放军手中,国民党的首都没了,政府不得不南迁到广州。到了7月,广州成了国民党的临时大本营,可这时候的国民党早就不是铁板一块。军队打仗连连失利,内部派系斗争不断,老百姓对政府也彻底失望。广州虽然还是首都,但街上冷冷清清,商铺关门大吉,整个城市都透着一股末日的气息。解放军离得越来越近,国民党的高层们有的忙着转移家产,有的琢磨着跑路,能坚持抗战的没几个。 就在这节骨眼上,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张发奎找上了代总统李宗仁。张发奎是个广东人,军事实力不弱,在国民党里算得上有点分量。他看准了当时的一个机会:蒋介石就在广州,身边的警卫少得可怜,只有十几个。这在军事上简直是送上门的破绽。张发奎的想法很简单,扣住蒋介石,李宗仁就能摆脱傀儡的身份,真正掌握大权,说不定还能跟共产党谈谈条件,捞点政治资本。这建议听着挺诱人,毕竟谁不想翻身做主啊? 李宗仁呢,广西人,桂系军阀的大佬,1948年当上了副总统。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压力宣布下野,李宗仁顺势接了代总统的位子。可别看他顶着总统的名头,实际上权力被蒋介石捏得死死的。蒋介石虽然下野了,但通过亲信和派系,依然遥控着国民党的大小事务。李宗仁干啥都得看老蒋的眼色,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气。张发奎的建议,对他来说是个翻盘的机会,可也是个烫手的山芋。 李宗仁开始掂量这事儿。扣蒋介石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首先,蒋介石在国民党里根基太深了。别看他身边警卫少,可他的影响力遍布军政两界,真要动手,估计得罪一大片人。国民党本来就四分五裂,再这么一折腾,怕是直接散架。其次,李宗仁自己心里也没底。他虽然是代总统,但手里的军队和资源有限,很多将领还是蒋介石的铁杆,调不动。再说了,国际上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已经不靠谱了,扣了蒋介石,搞不好连这点援助都没了。 还有一点,李宗仁跟蒋介石的恩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桂系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多年,互相防着对方,李宗仁知道老蒋不是省油的灯。这时候冒险动手,要是失败,自己这代总统的位子肯定保不住,甚至小命都悬。更何况,李宗仁这人性格上也不是那种杀伐果断的主儿,遇事总爱多想几步,优柔寡断的毛病在这时候暴露得淋漓尽致。想来想去,他觉得这风险太大,最后还是放弃了。 这事儿没瞒住蒋介石。他听说后压根没慌,只是冷笑一声:“他们不敢动手。”这话听着嚣张,但也真戳中了李宗仁的软肋。蒋介石太了解自己的对手了,他知道李宗仁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实力。果然,李宗仁没动,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历史的车轮可不会等人,没过多久,解放军就兵临城下。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玩完。李宗仁跑去了美国,张发奎逃到香港,蒋介石带着残部退守台湾。 这事儿虽然没成,但细想想,挺能说明问题。国民党那时候已经是个烂摊子,内部派系太多,桂系、粤系、CC系,各玩各的,谁也不服谁。扣蒋介石这种大事,没人敢拍板,怕的就是内讧把自己搭进去。李宗仁的犹豫,其实就是国民党无能的一个缩影。他想改变局面,可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魄力,只能眼看着大厦将倾。 再说蒋介石,他虽然保住了自己,但也救不了国民党。冷笑归冷笑,解放军可不是靠吓唬能挡住的。国民党输得不只是军事仗,更是人心仗。老百姓早就受够了腐败和内战,军队里也没多少人真心卖命。广州丢了,大陆丢了,国民党最后只能龟缩在台湾苟延残喘。这场没发生的扣押风波,反倒成了国民党末路的注脚。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碰她一根汗寒毛!”1950年,毛人凤交给蒋介石一份刚刚抓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