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悍然开征3521%关税,剑指中国的背后,却是美国绝望的挣扎】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征收最高超过3521%的所谓反倾销与反补贴税。 这一决定不仅创下光伏贸易争端中的税率新高,也标志着美国对中国主导的太阳能产业链打击的进一步升级。 尽管表面上针对东南亚四国,但矛头直指中国企业在当地布局的产能,试图通过高额关税重塑全球光伏贸易版图。 数据显示,2023年东南亚四国占据美国光伏进口总量的77%,价值高达130亿美元。其中,80%的产能由中国企业主导。 然而,此次裁决中,柬埔寨因企业拒绝配合调查遭到“精准打击”, 3403.96%的“反补贴税”和117.18%的“反倾销税”,合计综合税率达到3521.14%。 而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最高税率合计分别为972%、814%和250%。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起,美国便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迫使中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 如今,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意在切断这条供应链。然而,这种行政干预不可能阻挡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趋势。 美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光伏组件100%本土制造,但目前本土组件产能仅覆盖15%的需求,硅片产能更是为零。尤其是美国本土组件成本高达每瓦0.35美元,是中国的3倍。 即便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撒下巨额补贴,美国光伏产业仍面临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短板。 高额关税的背后,是美国对能源主权的焦虑。光伏被视为未来能源的“石油”,美国不愿重蹈化石能源受制于人的覆辙。 同时,产业空心化的恐惧和特朗普的政治作秀需求,也让这场关税战成为一种“表演”。 面对3521%的关税壁垒,有人惊呼“中国光伏再遭重创”。然而,翻开历史会发现,中国组件对美直接出口早已近乎归零。 十年前,美国对中国光伏发动“双反”时,中国企业还会焦虑;如今,中国光伏企业早已未雨绸缪,在沙特、印尼、墨西哥等地架起新的生产线。 中国的根本底气,在于掌控全球80%多晶硅产能和75%光伏设备技术专利,并在技术领域持续突破极限。多晶硅、硅片产能才是光伏新能源最根本的上游,下游组件只是过程组装商。 美国的新关税,可能迫使美国供应链转向“进口硅片+本土组件组装”模式。 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要从中国进口关键的硅片。然而,关税仍将必然推高美国太阳能项目成本。 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用行政暴力对抗产业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成为经济学教科书里的反面案例。3521%的关税看似恐怖,却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焦虑。
【特朗普悍然开征3521%关税,剑指中国的背后,却是美国绝望的挣扎】 当地时间
唐驳虎世界
2025-04-22 14:36: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