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曾深情地对一众高级将领坦言:“没有毛主席的调度,你们以为能打出什么战绩?正因为有了毛主席智谋引领,众人才不是各自为政,才能集思广益、共同商量对策。要知道这可不是抬杠,而是个团队里有人站出来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也是给小编最大的支持,感谢!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彼时的军力对比令人咋舌,国民党拥有43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控制全国大部分国土,而共产党仅有127万简陋武装,控制区不足全国四分之一,面对如此悬殊态势,毛主席依然自信地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表示,"小米加步枪"终将战胜"飞机加坦克"。 这不仅是一句鼓舞士气的口号,更是毛主席深刻洞察战争本质的体现,在他看来,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人心向背的争夺,正如他在《论持久战》中所言:"兵民是胜利之本",历史证明这一判断何其精准。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虽取得胜利,却面临弹药短缺、军费不足等困境,关键时刻毛主席从全局出发,做出了一个改变战争走向的决定,命令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这一决策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他不满足于局部胜利,而是着眼于在敌后开辟新战场,分散敌军兵力,7月底13万大军从濮县到东阿150公里的地区开展飞渡黄河行动,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期间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导,这套原则包括:"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等,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战术细节,堪称军事指挥的经典范本,这些原则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大小战役中,也成为后世军事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 毛主席的指挥艺术在三大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1948年9月至11月的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11月至次年1月的淮海战役歼敌55.5万人,同期的平津战役歼敌52万余人,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 特别是淮海战役,被称为"兵败如山倒"的典范,战役开始前毛主席在西柏坡会议上提出要将军队发展至500万的目标,并强调纪律性和生产力的提升,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战略前瞻性,也为后续作战提供了人力保障。 对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刘伯承元帅曾感慨道:"没有毛主席的调度,你们以为能打出什么战绩?"这并非简单的吹捧,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实际上早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毛主席就已通过对"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确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 毛主席的用人之道同样值得称道,他善于识人用人,如提拔罗荣桓为红四军代理政委,将性格互补的刘伯承与邓小平搭配使用,这种人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优势,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国民党政权最后的防线彻底崩溃,从劣势开局到最终胜利,短短三年时间里,人民解放军不仅在数量上从127万发展到400多万,更在质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解放战争的胜利绝非偶然,除了正确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外,解放军还广泛开展群众工作,赢得民心,他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百姓建立了鱼水关系,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暴行则加速了其失败进程。 毛主席领导解放战争的成功,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在当今信息化战争背景下,其重视人的因素、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思想,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毛主席超凡的智谋引领,才使得人民解放军从各自为政到集思广益,最终赢得了这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1]“军神”刘伯承[J].红岩春秋,2024(9):16-17
刘伯承元帅曾深情地对一众高级将领坦言:“没有毛主席的调度,你们以为能打出什么战绩
戴梦维苏苏
2025-04-22 13:32:13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