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岁的齐白石,画了一个老虎,送给了一个过生日的朋友,后来这幅画拍了3200万。

暮江吟声 2025-04-21 22:44:21

九十岁的齐白石,画了一个老虎,送给了一个过生日的朋友,后来这幅画拍了3200万。而有意思的是,这幅画说的是老虎,连老虎的脸都不露出来,就画了个背影。 1954年,齐白石接过好友杨虎,托人送来的拜帖,嘴上不说,心里清楚——这是在求画。 杨虎七十大寿,画要大气,要应景,最好有点“虎虎生威”的寓意。 问题来了,齐白石从不轻易画虎。 年轻时在湖南,没真见过老虎,后来在北京,也只是翻画谱、看标本。 他画得最多的,是虾、蟹、花鸟、山石。真老虎?没亲眼见,画出来像纸老虎。 可杨虎这个人情不能推,几十年交情,走南闯北也没断来往。 齐白石坐在画案前,一连几日打腹稿,终于定下主意:画虎,但不画脸。 整幅画只画老虎背影,连脑袋都没留一笔,尾巴高高翘起,毛发逆立,肌肉紧绷。看不见虎眼,却能感到背后的力量在涌动。 画完成了,送到杨虎寿宴上,一揭开画轴,满屋人都愣住。 没头?怎么是个没头的老虎?人群里先是沉默,接着响起低笑,几个官员忍不住交头接耳:“这是猫吧?齐老画猫出神入化,怕是画着画着忘了改题目。” 最狠的一句,是当场有人脱口而出:“齐白石的虎,不敢见人。” 这话传到齐白石耳里,脸色一沉,可他没吭声,只说了四个字:“没见过。” 这四个字不是狡辩,是底线,他常说:“未见之物,不敢妄画。”对没亲眼看过的动物,绝不轻易出手,与其编个虎头,不如省去它。 可惜,这个“省”字,成了攻击焦点,画坛里一分为二,有人叫好,说这画妙在留白,虎之不现而威自显。 “背影朝你走,才是真正的王者。”也有人不买账,觉得这不过是偷懒遮丑,“齐白石不敢画虎头,就别碰这题材。” 争议越闹越大,可等到几十年后拍卖场一锤落地,《虎》图拍出3200万,所有声音都变了调。 “齐白石的虎,是一只没有回头的神。” 高价背后,不光是炒作,那只虎,藏着晚年齐白石的全部挣扎。 他快百岁,眼已昏花,手也抖了,很多题材已经放弃。 但老朋友过寿,他不想应付。不画虎头,是技法所限,但留下背影,是他最后的创意。 那只虎,不是猛兽,是背影里的倔强。 说画功,这张画远不及《墨虾》《双寿图》来得传神。 可看细节,骨架、肌理、尾巴弯曲的动势,每一笔都用心,尤其是尾巴那抹上挑的红,像火苗,也像意志。 画虎不露面,藏头于纸,像齐白石晚年的人生状态,身为“人民艺术家”,身份高、声望大,可时代变了,传统技艺与新潮审美正面冲撞,他夹在中间,退不得,进不了。 这幅画,是齐白石晚年的一次“自保”。 再回头看这只“无头虎”,其价值从来就不在形,而在“神”。 它不像徐悲鸿的虎,气势十足,也不像张善子的虎,威猛凶悍。它沉静,内敛,带着一种“走到尽头还不回头”的坚持。 有人说,看这幅画,是在看一个老头子如何面对人生的尽头。 虎没头,却有路。背影走远,是告别,也是继续。“看见背影的人,也许就是齐白石自己。” 市场上追捧这张画,不全是看名气。 收藏家要的,不是“画了一只老虎”,而是“只齐白石能画出的这只虎”,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技术之外,还有情义。 画是为人画的。画里有友谊,有坚持,有技术短板,也有不妥协。 哪怕当场被人说成猫,齐白石也没改一笔,这种倔劲儿,比画好画坏更难得。 后来学生问他:“为何不添虎头?”他只摆摆手说:“你们看不懂。” 看不懂,是因为没人敢画一只没头的虎,还敢签上大名,齐白石敢,他不怕被说“画猫”,怕的是画自己不熟的东西。 这幅虎图,画的是老虎的背,藏的是画家的脸。 参考资料: 陈履生,《齐白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219页。

0 阅读:0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