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要求农民必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谁又能保证农民的生存安全? 来源:逍遥论经 当专家学者强调“农民必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时,这一宏大命题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追问:谁来守护农民的生存安全?在耕地红线与饭碗战略的时代语境下,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命脉,始终被置于战略高度;然而,承担粮食生产重任的农民群体,其生存发展的现实困境却亟待回应。这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课题。 一、粮食安全:农民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14亿人口的粮食供给,离不开5亿农民在18亿亩耕地上的坚守。但现实是,粮食生产的高投入与低回报形成鲜明反差。以小麦种植为例,每亩净利润不足200元,远低于外出务工收入;加之化肥、农药价格波动,极端天气威胁,农民在“看天吃饭”的困局中艰难维持。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加剧,留守务农群体老龄化严重。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过程中,自身却面临收入微薄、养老无依、职业尊严缺失等多重困境。 二、农民生存安全:被忽视的社会短板 农民生存安全的困境体现在多个维度。经济层面,农产品价格长期受国际市场制约,“谷贱伤农”现象频发;社会保障层面,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与城市职工差距显著,部分地区月均养老金不足200元,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公共服务层面,农村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留守老人与儿童面临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当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奉献时,他们的生存权益却因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三、双向保障:构建命运共同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生存安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没有农民的稳定生存,粮食安全将成为无源之水;忽视粮食安全,国家发展根基将动摇。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双向保障机制: - 政策倾斜,提升农业收益: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让种粮农民获得合理回报;推广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完善大病救助制度,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市社保体系,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 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机械化、智能化种植,降低劳动强度;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重塑农民职业尊严:通过职业培训、政策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四、以公平正义筑牢发展根基 粮食安全与农民生存安全的双向保障,核心在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政府、学界与社会各界应摒弃“农民理所当然保障粮食安全”的单向思维,将农民视为粮食安全的核心贡献者与权益主体。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农民不富,中国不强。”唯有让农民在种粮过程中获得体面的收入、完善的保障与应有的尊重,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让粮食安全与农民福祉形成良性循环。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解决“谁来保证农民生存安全”的问题,不仅是对农民群体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当每一位农民都能安心耕种、体面生活,中国的粮食安全防线必将更加稳固,城乡共同富裕的愿景也将照进现实。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专家要求农民必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谁又能保证农民的生存安全? 来源:逍遥论经
烁耀中原地
2025-04-21 00:01:55
0
阅读:24
用户18xxx35
哪个专家要求的?分明是小编自己要术的,专家再坏,也不会提出这种要术。
天天向上 回复 04-30 19:51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