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成都小米SU7自燃:救援时车门打不开,车主不幸遇难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的宁静被剧烈碰撞打破。一辆小米SU7疑似超速追尾网约车后,失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的宁静被剧烈碰撞打破。一辆小米SU7疑似超速追尾网约车后,失控冲过绿化带翻滚至对向车道,瞬间燃起熊熊烈火。目击者的镜头记录下揪心一幕:七八名路人徒手砸窗、用工具撬门,有人手掌流血仍未停歇,灭火器喷射的白色泡沫在迅猛火势前转瞬即逝。

“车窗砸开时,火已经从仪表盘冒出来了。”据目击者回忆道出救援者的无力。尽管车辆外观未明显变形,但电控门把手在碰撞断电后完全失效,众人始终无法开启车门。直到凌晨3点半消防车抵达,消防员用切割机破拆车身,被困驾驶员已无生命体征。

设计争议:被追捧的“科技感”藏隐患

这起悲剧并非孤例。今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碰撞后3秒爆燃,车门锁死致3名女大学生遇难,同样暴露出门把手设计缺陷。小米SU7主打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虽获专利,宣称“极端情况可手动操作”,但其核心依赖电控系统,车外未设置独立机械解锁装置。

“碰撞后86毫秒高压系统就会断电,但电磁门锁也随之失效。”汽车安全工程师李磊指出关键矛盾。小米客服提及的“车内应急拉手”位于内饰板下方,需破窗后伸手摸索操作,在起火场景下几乎不具备实操性。

标准滞后:新势力狂奔下的安全漏洞

事故频发倒逼监管出手。工信部近期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需“不借助工具通过外把手开启”。这意味着小米SU7当前设计或将不符合未来强制标准。反观企业应对,小米对成都事故尚未回应,而3月安徽铜陵事故的声明仅披露驾驶数据,回避车门锁死与燃爆原因的核心质疑。这种“重数据披露、轻安全改进”的态度引发公众不满。

截至目前,小米SU7系列已发生5起碰撞起火事故(2024年9月,南京南站事故中,因路面湿滑撞向隔离花坛,一辆小米SU7电池底部受石块撞击即短路起火;2025年1月,一辆小米SU7在吉林辽源侧翻起火,公众质疑安全气囊未弹出;3月,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NOA模式下以116km/h行驶,遇施工路障仅给2秒接管时间,碰撞后3秒爆燃,车门锁死致3名女大学生遇难;4月,广东湛江,一辆小米SU7与对向电动自行车发生剧烈碰撞起火燃烧,造成2人死亡。10月,四川成都,一辆小米SU7失控冲过绿化带翻滚至对向车道,瞬间燃起熊熊烈火。)涉及电池防护、安全气囊、车门设计等多重问题。

生命至上:智能汽车的安全必修课

“科技感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研究员王鹏强调。当前L2级辅助驾驶普及,但车企常陷入“参数竞赛”,将隐藏式门把手、无物理按键等设计作为卖点,却忽视极端场景的冗余设计。

成都事故现场,被烧毁的SU7残骸旁,路人遗留的破损灭火器仿佛无声叩问:当智能汽车成为出行常态,我们需要的是冰冷的技术噱头,还是能在危机中守住生命底线的安全设计?小米SU7的连续悲剧,应为所有新势力车企敲响警钟——在追逐速度与创新之前,先筑牢“救援有门”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