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多国加征关税美债2025年6月,美国将迎来6万亿美元国债集中到期的历史性考验

张慧林姐姐 2025-04-13 09:36:30

美对多国加征关税美债2025年6月,美国将迎来6万亿美元国债集中到期的历史性考验。这批2020年疫情期间发行的低息债券(利率约1%),如今面临再融资成本飙升至4.5%以上的困境。若无法顺利展期,美国政府每年利息支出将激增3600亿美元,相当于当前联邦预算的5%。更严峻的是,对冲基金基差交易平仓引发的抛售潮已使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五天内暴涨60个基点至4.5%,30年期收益率突破5%,市场对美债信用的质疑正在动摇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加剧了这一危机。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推高美国通胀压力,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而关税收入(2025年预计约5000亿美元)仅能覆盖利息支出的40%,形成“关税战→通胀→加息→债务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白宫承认,美债市场压力已成为关税战的决定性因素,特朗普暂缓对华加征关税的核心考量正是避免触发债务危机。

二、日本的“抛售迷雾”:战术试探与战略妥协

在石破茂访美前夕,日本对美债的阶段性减持引发市场猜测。2025年3月,日本持有美债规模降至1.07万亿美元,较2023年峰值减少约400亿美元。尽管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否认将美债作为谈判工具,强调减持是为“应对汇率干预需求”,但市场仍将此举解读为对美国汽车关税的潜在反制。

日本的困境在于其经济对美依赖度极高:2024年对美出口占GDP的18%,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占比达45%。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放宽汽车排放标准等谈判条件,直接冲击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和汽车产业竞争力。抛售美债虽能短期施压,但可能导致日元升值,进一步削弱出口企业利润。日本更现实的策略是通过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增加对美投资等“曲线救国”方式换取关税豁免,而非与美国进行金融对抗。

三、中国的“未出之牌”:稀土管制与战略定力

相比日本的被动应对,中国在美债问题上展现出更强的战略自主性。截至2025年1月,中国持有美债规模降至7608亿美元,较2013年峰值减少5577亿美元,但并未将减持作为直接武器。商务部明确表示,“对话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反对将美债政治化。

中国的反制重心转向更精准的领域:4月4日实施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切断美国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等关键装备的供应链。美国80%的稀土依赖中国,其中镝、铽等中重稀土的进口依存度高达92%。此举不仅影响美国军工生产,还可能使电动车电池成本增加5-8%,削弱其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此外,中国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建立全链条追溯系统,进一步巩固全球定价权。

四、美债困局的全球连锁反应

美债危机的外溢效应正在重塑国际金融秩序。欧洲投资者转向德债等替代资产,10年期德债收益率从3月的2.6%降至4月的2.2%,而美债收益率同期飙升150个基点。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巴基斯坦主权债券暴跌5美分,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跌至20年低点。

日本和中国的不同选择凸显两种博弈逻辑:日本试图通过有限抛售换取谈判空间,中国则以稀土管制等非对称手段建立战略威慑。对特朗普而言,6月美债到期压力可能迫使其在关税问题上让步,但债务危机的根本矛盾——财政赤字与美元信用的失衡——远未解决。若美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全球经济或将迎来比2008年更严峻的挑战。

五、美债霸权的黄昏

美债市场的动荡揭示了美元体系的深层危机: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达120%,而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日本的试探与中国的克制,共同构成对美债霸权的无声挑战。未来半年,6万亿美元国债的再融资结果将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向,而这一结局的伏笔,早在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那一刻便已埋下。美豁免从中国进口的部分产品关税

0 阅读:1
张慧林姐姐

张慧林姐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