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简史】
(NPR)关税是特朗普总统的最爱词汇。这不是夸张。
“我总是说‘关税’是我字典里最美丽的词,”他在1月份就职后数小时的一次集会上说。“因为关税将使我们变得极其富有。它将使离开我们的国家企业回归。”
自他的第二个政府上台以来,一系列威胁、实施和推迟的进口关税就开始实施,最初针对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和中国,以及钢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从那以后,关于关税的讨论、威胁和恐惧一直主导着美国乃至全球的舆论,尤其是在特朗普“解放日”宣布之后。
这些关税——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至少10%的基本关税,以及对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商品征收额外税款——在上周公布后,引发了市场暴跌和经济衰退的担忧。它们遭到了华尔街和世界领导人的批评,并促使多个国家坐到谈判桌前,尽管特朗普坚持关税不会暂停。
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批评关税是对自由贸易的阻碍,它对美国低收入消费者造成了不成比例的负担。但特朗普坚持认为,关税是保护美国就业和产品、增加收入、重新平衡全球贸易体系以及惩罚其他国家并从它们那里获得让步的关键。
“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他在2024年10月的一次活动上说。“它需要一家公关公司来帮助它,但对我来说,它是字典里最美丽的词。”
这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关税”(Tariff)这个词是怎么得名的?这个词本身——像英语中的大多数词一样——其实是一个舶来品。
——它来自哪里呢?
根据《韦氏词典》,“关税”一词字面意思是“政府对进口或在某些国家出口的货物征收的关税表”,或者是“在这样的表中规定的关税或关税率”。
语言学家兼内容创作者亚当·阿列克西克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这个词最初指的是在航运背景下的一张价格表。
“它意味着在码头上有一个人拿着一张[价格]表,他会根据表中列出的价格对每件货物进行收费,”他说。
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以及阿拉伯语中的“taʽrīf”一词,意思是“通知”或“清单”。
全球贸易将这个词的不同变体传播到其他语言中,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和波斯语,然后在16世纪进入英语。《韦氏词典》将“关税”一词的首次已知使用时间定为1592年。
“当时与阿拉伯世界有很多贸易往来,这导致一些金融和数学术语被借用到拉丁语中,然后最终进入英语,”阿列克西克说。
或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与孤立主义有关的一个词却经历了一段相当全球化的旅程。但阿列克西克表示,它所走的路其实并不那么不寻常。
“即使是追溯到古英语的词,最终也来自原始印欧语系,”他解释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语言都是舶来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是如何被使用的?
关税一直是美国贸易政策的核心,自美国建国以来便是如此。
“国会通过的第二项法案就是关税法案,”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欧文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金钱星球”节目。“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没有钱。”
1789年关税法案——由乔治·华盛顿总统于7月4日签署——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5%的税,明确目的是保护国内制造业并为联邦政府筹集资金。
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关税的目标开始从创收转向限制贸易。
“当时美国工业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欧文解释说。“钢铁生产商和其他行业希望将外国钢铁和外国纺织品拒于美国市场之外。”
根据权利法案研究所的说法,联邦政府通过了1828年的关税法案——税率高达49%——这是对北方制造商游说的回应,他们希望保护新兴的美国工业免受英国竞争。
但这一法案在依赖欧洲贸易且与国内制造业关系不大的南方种植园主中极不受欢迎。他们给它起了另一个名字:可憎的关税。
“基本上,人们对关税的不满程度和今天一些人一样,”阿列克西克说。“尤其是在南方,人们持有这种反对关税的保护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可能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下游讨论。”
1832年,南卡罗来纳州宣布将在其境内废除该关税。这引发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冲突,即所谓的“废除危机”,直到1833年妥协关税法案的通过才得以结束——这也预示了内战的到来。
据历史频道报道,在内战之前,关税占美国政府收入的约90%,但随着新税收的出台以资助战争,这一比例下降到大约50%。1913年引入所得税后,关税作为收入来源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但它们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竞争。
1930年具有争议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一系列进口商品的关税平均提高了20%,这促使许多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关税,严重扰乱了全球贸易。尽管关税并非单独导致大萧条的原因,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它们加剧了美国的经济衰退——许多政策制定者也将这些关税视为一个错误。
1934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被视为开启了以谈判降低关税率、促进更自由和更公平贸易的新贸易政策时代。这一政策延续到战后时期及以后,促成了世界贸易组织和20世纪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立。
阿列克西克说,所有这些历史在今天都很重要,他指出了“关税”一词的政治——以及爱国——内涵。
“当特朗普说‘关税’这个词时,他并不是孤立地使用这个词——他是将它放在美国历史上所有关税的背景下使用的,”他说。“无论人们是否知道这些关税的存在,所有与关税相关的美国文化内涵都是人们所携带的。”
尽管美国的关税政策在几个世纪里不断发展,但“关税”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一直保持不变。不过,阿列克西克认为,它可能开始发生变化了。
他指出,特朗普用“互惠关税”一词来描述他对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征收的国别关税。
“互惠”意味着这些关税与那些国家征收的关税相匹配,但在这里有点名不副实:白宫的数据显示,它们实际上并不对应其他国家的确切关税率。
“特朗普并没有从历史意义上使用‘关税’这个词,即在算术表中下降的固定价格,”阿列克西克说。“相反,他将其用作一种普遍的经济惩罚,或者按照白宫的定义,是进口商品总额的贸易逆差。”
换句话说,“关税”的定义似乎正在超出仅仅是税率的范畴。阿列克西克称这是“语义扩展”的一个例子,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很常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并不一定是令人担忧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值得关注。
“当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变化时,人们应该有所察觉,因为它们往往被用作有偏见的语言、暗示性语言或流行语,”他说。“我认为‘关税’这个词现在肯定是一个政治流行语。”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关税再提高50%特朗普关税欧盟对美加征25%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