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亮的文化长卷 在商丘这片充满底蕴的土地上,李景亮先生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追

临河先生 2025-03-29 05:22:24

李景亮的文化长卷 在商丘这片充满底蕴的土地上,李景亮先生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追光者,以笔为弦,以镜头为墨,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文化乐章,为商丘的文化星河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起,商丘的新闻事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时任商丘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李景亮,凭借着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洞察,察觉到创办地委机关报的紧迫性。他与新闻干事葛浩四处奔走,向上级部门提交创办建议,在得到支持后,立即投身于报社的筹备工作。没有办公室,就在简陋的民房里商讨方案;没有设备,就四处筹措资金购买。李景亮亲自把关,挑选出首批20名志同道合的新闻人,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商丘报》终于创刊,结束了商丘23年没有自办报纸的历史。 在《商丘日报》发展的15年里,李景亮始终是核心人物。无数个凌晨,当城市还在沉睡,他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逐一审阅稿件。经他之手处理的稿件,有53360篇,达2668万字,还有5336幅摄影书画稿件。这些作品中,80多篇文字稿、40多幅图片稿在各级评选中获奖,极大地提升了报社的影响力。为培养新闻人才,他连续举办七期通讯员培训班,让1200名通讯员系统学习新闻知识,还选派报社骨干帮助培训400多名通讯员,为商丘新闻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李景亮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创作者。为了写出有深度的报道,他经常深入基层。1987年,听闻民权县治沙造林取得显著成效,他不顾路途遥远,与同事一起深入林区,和治沙人同吃同住,挖掘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创作了通讯《绿色接力棒》,让更多人了解到治沙人的奉献精神。 在摄影领域,李景亮同样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商丘的大街小巷、山川湖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镜头记录下日月湖的灵动之美,黄河故道的雄浑壮阔,以及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春节时,人们贴春联的温馨画面;端午节,赛龙舟时的热闹场景,都在他的镜头下定格,成为记录商丘文化的珍贵影像。 退休后,李景亮遭受耳聋失聪的困扰,但他并未停止创作的脚步。他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文字中,创作了散文集《守望麦田》。在书中,他回忆起童年麦收的场景:天未破晓,一家人就来到麦田,镰刀在晨光中闪烁,麦浪在身后起伏。劳作间隙,大家坐在田边,喝着粗茶,吃着干粮,谈论着生活的琐碎与希望。 书中对豫东四季的描写,充满了诗意。春天,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为大地铺上一层绿毯;夏天,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闪耀,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秋天,麦茬整齐地排列在田野里,偶尔有飞鸟掠过;冬天,白雪覆盖着麦田,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豫东的自然风光,更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此外,《守望麦田》还穿插了许多豫东的民俗文化。从春节的走亲访友,到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这些传统习俗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豫东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回首过往,李景亮在年轻时就热爱诗歌创作。尽管在特殊时期,他的诗歌未能出版,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退休后,他将多年积累的诗作整理成册,出版了《诗歌集》,让那些饱含激情与理想的诗句重见天日。 李景亮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在新闻、摄影、文学等领域默默耕耘,为商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续写商丘文化的辉煌篇章。

0 阅读:0
临河先生

临河先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