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参谋长滕代远的老父亲从湖南省麻阳县出发,辗转月余来到延安,见到了分别

蜀山史道道 2025-03-28 09:36:50

1938年,参谋长滕代远的老父亲从湖南省麻阳县出发,辗转月余来到延安,见到了分别15年的儿子,这也是父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在许多“回忆父亲”的文章中,有一位名叫腾飞的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父亲滕代远,是一位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同志。对于我们儿女来说,他不仅是慈爱的好父亲,更是一位身体力行、循循善诱、为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引路人。”显然,腾飞是许多“红二代”中的一员,而他的父亲滕代远虽然鲜为人知,但在革命历史中却具有重要地位。

滕代远于1904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麻阳县的一个苗族聚居的偏远山村。由于村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主要依靠种植红薯和砍柴为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滕代远的父亲滕国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身上具备了农民应有的质朴品质。滕代远的母亲谭氏除了日常的家务劳动,还需要纺纱织布来补贴家用。在这种艰苦环境中,滕代远自小便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1921年,滕代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识。他原本打算考取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走出那个偏僻的山村。然而,父母强行为他安排了婚姻,娶了一位同县农村的姑娘谭红玉,且这位姑娘并无文化。尽管滕代远深受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初时对这桩包办婚姻极为反感,但在无法反抗父母的压力下,他最终与谭红玉结婚。

1923年,滕代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正式离开家乡,那时他年仅19岁。在常德的师范学校中,他接触到新的思想,深刻意识到改变旧中国的现状,唯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让中国实现根本的变革。滕代远与滕代胜、滕代顺等人秘密组织了一个名为“假麻阳新民社”的小团体,并创办了《锦江潮》刊物,宣传马列主义,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

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1938年5月的一个午后,一位老人和一位军人在窑洞前静静伫立。警卫员正在调试相机,准备为这对阔别15载的父子拍下珍贵的合影。这张照片定格了那个特殊的时刻:身着军装的滕代远站在右侧,面容坚毅;他的父亲滕国权立于中间,衣着朴素却精神矍铄;左边是一丝不苟的警卫员。没有人知道,这会成为父子二人最后的合影。

就在拍摄前的几个小时,一位战士匆匆跑来向滕代远报告:城外来了一位自称是他父亲的老人。那一刻,这位军委参谋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难以置信地听着战士的描述。十五年来,他早已习惯了与家人的分离,却未曾想到父亲会千里迢迢寻到延安。

重逢的场景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动容。当滕国权看到阔别多年的儿子时,眼泪夺眶而出。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已是军委参谋长,身上的军装笔挺,举止沉稳。父亲伸出的双手有些颤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仿佛要确认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消息很快在延安传开:参谋长的父亲不远千里来寻子。许多离家多年的战士纷纷前来探望这位远道而来的父亲。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滕国权成了所有思念家人的战士们共同的"父亲"。他们带来自己的故事,述说对家乡的思念,这让老人倍感欣慰。

主席得知这个感人的故事后,专门安排了接待。当滕国权走进主席的住处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一个土炕、一架书柜、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是全部的陈设。

滕代远在二十三岁时,就担任了长沙近郊区农民协会的委员长,并且多次从虎口中脱险。当地的农民们常说他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人。第一次是在枫树岸子的一户姓易的人家里,他正在谈工作时,突然有个叛徒带着兵力前来搜捕。

滕代远灵机一动,迅速跳上床,拉下帐子。叛徒转了一圈,依旧没有找到他,便问床上的人是谁。易家主人镇定地回答:“是我叔父,得病已经有几天了。”叛徒掀开帐子一看,竟然只看到一尊石像,双手端枪,盘腿而坐,顿时吓得后退,连声喊道:“有鬼!有鬼!”

第二次,滕代远还是在枫树岸子,这次叛徒带着国防局的兵来抓他。滕代远赶紧躲进猪栏下的粪池里,用粪草遮住头顶,叛徒下令用刺刀捅,刀刀捅在了硬邦邦的石头上,依旧没找到他。第三次,叛徒发现一个头戴草帽、腰系鱼篓的农民正在田里捉鳝鱼,便上前询问:“老乡,你在做什么?”那人回答:“我在捉鳝鱼。”当叛徒搜遍村子后回到田里再去找那人时,那人早已不见,原来那个人正是滕代远。

滕代远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干部,坚决坚持“掌权不能谋私”的原则。他在进城后,常有领导和战友来家里做客,包括朱总司令、彭老总、薄一波、王首道、王震等,还有不少中将、少将,他们曾是他在抗大担任校长时的学员。尽管许多客人带来了烟茶水果,或者请他吃顿便饭,但滕代远从不允许报销招待费,他曾明确表示:“这些同志是来我家做客的,怎么能让公家报销呢?”

滕代远的家位于北京煤渣胡同的一座老式院落里,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要求更换住所。铁道部几次对房屋进行大修时,滕代远也从未提出过改善或者增设工程项目。最初,滕代远使用的是一辆旧的别克牌小卧车,后来铁道部为领导们准备了两辆吉斯牌小卧车,但滕代远得知后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浪费钱财。

0 阅读:41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