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人群规模 我们先从现有

妙之谈养护 2025-03-05 23:03:16

一、全国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人群规模 我们先从现有的统计数据看一看,根据2025年上海专家的研究,约42%的就业人员及其家庭月收入未达到中等收入标准(6000元)。根据2023年财税分析,我国实际缴纳个税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7%(9000万人左右),其中月薪过万的工薪阶层占比不足5%,7000万人以下。 包含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估计月收入过万的总人数也在7%以下。 而且地域行业差距也很明显,高收入群体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高附加值行业,金融、科技等,大城市北上广深比例也相应的较高,全国整体来看仍是少数。 二、5000-10000的人群规模 从2022年统计数据,超过5000的有16%,如扣除10000以上的人去,约占10%左右。 国内一线城市,这一区间是30%左右,三四线城市普遍低于10%。 新一线城市是15——20%。 三、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现实挑战 1、税收公平性问题 - 高收入群体更受益:若起征点提高至1万元,月收入1万-5万的中高收入者减税幅度最大(如月入2万者税负减少约1000元),而低收入者无实际获益。说白了 财政压力:个税是我国第三大税种(2024年占比约8%),若大幅提高起征点,可能减少税收约3000亿元(以2024年个税收入为基准测算),需通过其他税源(如资本利得税)弥补。 2. 政策替代方案更优 - 当前个税制度已包含专项附加扣除(教育、养老等),实际起征点已接近8000-9000元。单纯提高名义起征点可能不如优化扣除范围和税率结构有效。 - 专家建议采用税收抵免、负所得税等制度,直接补贴低收入群体,而非普惠性减税。 --- 三、董明珠建议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1. 支持逻辑 - 促进消费: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增加,可能带动内需。 - 简化征管:减少低收入者申报成本,杜绝专项扣除造假。 2. 争议点 - 企业责任匹配度:格力曾被曝未足额缴纳员工公积金,削弱提议的公信力。 - 富人税配套不足:尽管提议对富人加税(最高税率提至55%),但资本所得征管难度大,需配套强化税收监管。 四、结论:短期内实现难度较大 1. 更可能的政策方向 - 分阶段提高起征点(如先提至6000-8000元),或动态调整机制。 - 优化专项附加扣除、加强高收入群体税收监管。 2. 长期可行性 若未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如占比超50%),且税收结构改革(如资本利得税完善)落地,1万元起征点或可逐步推进。 建议结合更详细的居民收入分布数据和税制改革试点效果综合评估,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福利,而非单一提高起征点。

0 阅读:39
妙之谈养护

妙之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