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韩国军队是最好打的,基本上是一触即溃,但志愿军战士最不愿意打的也是韩国军队,因为这些家伙太能跑啦…… 1950年深秋,清川江畔的战场上,一场荒唐的悲剧正在上演。 志愿军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在韩军第2集团军的阵地上,随着第一波冲锋,韩军阵地瞬间崩溃。士兵们丢下武器、抛弃装备,像是商量好一般,成群结队地四散逃命。这支被志愿军战士称为"豆腐军"的部队,再一次展现了他们惊人的"逃跑速度"。 更戏剧性的一幕还在后面。就在韩军慌不择路的溃逃中,一辆满载溃兵的卡车竟然撞上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的吉普车。这位美军高级将领就这样死于"友军"之手,成为朝鲜战场上最具讽刺意味的牺牲者之一。 为何韩军如此"善跑"?这要从他们的组成说起。朝鲜战争爆发时,韩军主要由日据时期的警察和被强行征召的壮丁组成。这批人中,有些是被迫参军,本就缺乏战斗意志;有些则是从日伪政权整编而来,军心涣散。全军66个步兵营中,接受过完整训练的仅有16个。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韩军士兵的生活作风也相当松散。受当地狎妓文化影响,许多韩军士兵只要有点钱,就会跑去酒肆喝酒狎妓。 然而,正是这支看似不堪一击的军队,却成了志愿军最头疼的对手之一——不是因为他们多么难打,而是因为他们太会跑了。 "打韩军就像赶鸭子,一开枪他们就四处乱窜。"一位志愿军排长曾这样描述,"最让人恼火的是,我们辛辛苦苦包围了一批韩军,结果他们熟悉地形,分头钻进山林,等我们追过去时,人早就不见了。" 韩军的"善跑哲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他们逃跑不是盲目的溃散,而是有组织、有技巧的撤退。熟悉当地地形的韩军士兵能够迅速分散,钻进复杂的山林地带,绕过志愿军的包围圈,然后在后方重新集结。这种战术使得韩军虽然战斗力差,但很少被全歼。 志愿军指挥员很快发现了韩军的这一弱点,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放弃了正面强攻美军阵地的计划,转而选择突破韩军防线。果然,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下,韩军防线如纸糊一般崩溃,为志愿军打开了包围美军的缺口。 这种追击"善跑之敌"的无奈与困境,成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独特记忆。他们面对的是一支最容易击溃却最难消灭的敌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差到令人发笑,但逃跑能力却强到令人咬牙切齿。 白马山,1952年。 志愿军第38军的精锐部队向韩军第9师控制的阵地发起猛攻。他们本以为,这又将是一场轻松的胜利,韩军会像往常一样迅速崩溃溃逃。然而,这一次情况却大不相同。韩军第9师不仅没有溃败,反而在阵地上顽强抵抗,志愿军连续投入四个团的兵力,最终因伤亡惨重而不得不撤退。 白马山战役后,志愿军官兵们都惊讶地发现:那支曾经一触即溃的"豆腐军",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 然而,韩军的起点却低得惊人。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一天。 当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时,韩军如同梦游一般,毫无战斗准备。他们的装备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军仅有91门榴弹炮,无法对朝鲜的T-34坦克造成任何有效杀伤;空军更是寒酸,只有12架观察机和10架教练机,连一架真正的战斗机都没有。 首尔保卫战中,韩军的表现更是惨不忍睹。负责首都防御的韩第2师被打得七零八落,士兵们扔下武器就跑,有些甚至主动向敌人投降。更加荒谬的是,在撤退过程中,韩国总统李承晚下令炸毁汉江大桥,结果直接将大量平民和自己的部队困在了北岸,不少士兵只能徒步涉水,许多人因此丧命。 被逼退到釜山防御圈后,韩军开始了绝望的"抓壮丁"行动。新兵们被拉上战场前只接受一周的训练,连基本的战术动作都不熟悉就被送去送死。军官的损失更是惨重,谁要是能在几场战斗中幸存下来,基本就会被迅速提拔,这种特殊的"晋升机制"被戏称为"边打边长"。 韩军的窘境还在于他们试图全盘美化的建军道路。他们过分强调炮火支援,却没有美军那样的强大火力;他们采用美式作战方式,却没有相应的装备和训练。这种"穿大鞋走路"的尴尬,让韩军在战场上屡屡碰壁。 韩军的转折点出现在1952年,当时美军全面接手了韩军的整训工作。被称为"韩军之父"的美军将领范弗利特实施了一系列关键改革: 他将韩军士兵的基础训练时间从两周延长到两个月,确保每个士兵掌握必要的战场技能; 其次是为韩军配备了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和完善的后勤支持系统; 最重要的是,大量韩军军官被送往美国接受专业训练,学习现代化的指挥理念和战术。 这些改革使韩军逐渐脱胎换骨。在金城战役中,虽然伤亡惨重,但韩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阵地防御能力,不再像早期那样全线崩溃。 到朝鲜战争结束时,韩军的规模已扩充至46万人,其中18个师具备了独立作战能力。尽管他们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对美军的依赖,但从最初的"豆腐军"到能够守住白马山的"白马部队",韩军的转变令人刮目相看。
朝鲜战场上,韩国军队是最好打的,基本上是一触即溃,但志愿军战士最不愿意打的也是韩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3-02 21:38: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