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的问界展台,那叫一个里三层外三层,可大伙心里都憋着一个问题:这价格到底咋定的?结果9月12日数据一出,8天19万小订,24小时15万台.说实话在这个大家都在卷价格、恨不得买一送一的年代,问界M7直接反向操作涨价4万,还能有这销量,华为这波操作是真牛还是在割韭菜呢?
先来说说这4万到底贵在哪,新款M7可以说是把自己从"次旗舰"硬生生拉到了"准旗舰"的位置5080mm的车长、3030mm的轴距,这数据一摆,理想L6瞬间就成了弟弟,跟L7基本是一个量级了。可问题是,它跟老大哥M8那,75mm的轴距差距,摆在那儿,第三排依然是应急属性。通俗来讲,就是5座能够使用,6座勉强可用,而7座就别抱太大希望了这种状况。
但华为之聪明在于,将M8上那些“可给予但并非必定给予”的配置统统塞进了M7中。主驾零重力座椅登场了,后排娱乐屏得以安排,7.3升冷暖箱也未被遗漏,就连四门电吸这般此前仅在四五十万豪车身上才可瞧见的配置都一应俱全了。至于智驾,192线激光雷达,加上后向固态雷达,配上ADS4.0基本上就是将M8的核心价值完完整整地搬了过来。这样28.8万起的预售价,比理想L7、L8还便宜两万,你说香不香?
可市场的反应却是两极分化到让人看不懂,一边是24小时15万的订单在疯狂刷屏,华为粉丝高喊"遥遥领先";另一边则是铺天盖地的吐槽:"把消费者当韭菜"、"价格已经凉了"、"小订再多也没用,大订退14万妥妥的"。有意思的是,第三方数据显示,这次订单里,65%都是换购用户,其中不少还是老款M5、M7的车主,这着实更加引人深思了。
华为此次的定价策略颇为明确,并非一味地追逐性价比,而是更为注重产品的价值呈现。当整个行业皆在以降价展开竞争之时,问界却选择逆市提升价格,其背后寄望于消费者对华为品牌及技术的高度信赖与认同。正如部分网友所言:“细细思量,问界M7能够与理想L8并驾齐驱,价格亦相差不多,但诸多之人仍更情愿为华为掏腰包。”然而关键之处在于,究竟有几多消费者会切实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呢?
从产品定位来看,新款M7其实是在玩一个很微妙的错位竞争。往上它比M8便宜10万,不过核心体验方面差距并非显著;往下它比理想L6贵出的金额并不多,可是在尺寸与配置上却完全处于优势地位,将其彻底压制。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定位从理论层面来看十分完美,不过在实际情况中能否站稳脚跟,那可就另当别论了。毕竟现在消费者精得很,32.8万能买到纯电版的乐道L90,人家空间更大还支持换电,凭啥非得选你问界?
更关键的是,在这次涨价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信号,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思考。华为显然是欲将问界品牌予以提升,M7承担着走量之责,M8担负着获取利润之务,M9肩负着塑造形象之任,从而构建起一个完备的产品矩阵。从这个角度来看,M7涨价4万,实际上是在为明年的M6做铺垫呢,24.8万到29.8万这样的价格区间呀,恰好就留给了小弟。可问题是,在当下这个市场环境里,消费者的钱包还能不能支撑得起华为的野心?
那些骂得最凶的,其实未必不想买,只是希望“把价格骂下来”。而那些疯狂下单的,也未必真会提车,2000元定金抵5000元的政策,试错成本,其实不高。说到底这15万订单里到底有多少会转化成实际销量,恐怕连华为自己都难以说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华为敢这么玩,底气还是有着的。鸿蒙座舱、华为智驾,这些独家技术,确实是真金白银般的价值。就像有车主实测的,满油满电跑500公里,表显消耗747公里,虽没达到官方宣称的1300公里续航,但这成绩在同级别里,也算是拿得出手的了。更重要的是,买华为的人图的,本来就不是油耗续航,而是那一份科技感与安全感。
总的来说,问界M7这波涨价操作,与其说是飘了,不如说是一次豪赌。赌的是品牌力能不能撑得起溢价,赌的是消费者愿不愿意为技术买单,赌的是在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的市场里,还有没有人愿意为"价值"而非"价格"掏钱。半年后再看销量数据,答案自然就清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华为这次是把"遥遥领先"四个字从技术层面延伸到了定价策略上,至于领先的是销量还是利润,那就看市场怎么投票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