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买房这件事,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大的幻觉。你以为攒够首付、签了合同、拿到钥匙,就算是“安身立命”,是人生阶段性的胜利。但真正的噩梦,往往从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刚毕业那几年,大家都在拼命工作,攒钱、加班、做副业,只为了能早点凑出首付。那个时候,朋友圈里流行的不是旅游打卡,而是晒房贷截图、晒收楼钥匙。仿佛只要买了房,就能证明自己真的“在这个城市扎下了根”。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记得我大学的室友小慧,工作三年攒下几十万首付,在父母的帮助下咬牙买了套小两房。那天她激动得哭了,跟我说:“我终于也有自己的家了。”当时我真心替她高兴。可没想到,才两年,她的整个人都变了。
现在的她,眼神里满是疲惫。工资刚到账就被房贷和生活费分割得一干二净,每个月一万多的房贷,让她几乎不敢生病、不敢请假。她笑着说自己是“活着的月光族”,可那笑声里更多的是无奈。她说:“以前上班是为了生活,现在上班是为了不被银行收房。”
她那套房子买在2019年,总价260万,贷款190万。原本她觉得只要坚持十几年,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房价跌了、公司裁员了、利率没降多少,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她经常半夜失眠,盯着手机计算每一笔支出。最怕的不是穷,而是那种“努力了却看不到出路”的窒息感。
其实,不止她。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在同一条路上走。刚工作时想着先努力几年,再买房。买房后又想着还贷款,不能辞职。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又开始为孩子、父母、教育、医疗焦虑。人生像是被房贷设定了剧本,你只能照着活。
很多人没意识到,所谓“买房成功”,其实只是进入了更艰难的人生阶段。你要开始为那套房子负责任,为银行、为家庭、为生活打工。就像我一个同事说的:“以前没房,穷得自由。现在有房,穷得体面。”
我自己也买了房。那种“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的喜悦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月。之后的每一天,都是对生活的算计。房贷一万四,夫妻俩加起来月收入一万七,还完贷款只剩三千出头。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家里各种开销一堆堆。哪怕是去超市买个水果,都要精打细算。
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我当初为什么要买这套房?”是为了所谓的安全感吗?可现在的安全感,全被账单和压力取代。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家吗?可孩子看到的,只有父母的争吵和焦虑。
现在回头看,那些没买房的人,也许才是真的自由。至少他们不用被三十年的贷款绑架,不用每个月看着工资自动消失在银行账户里。
我知道很多人嘴上说“买房是刚需”,可谁又能保证未来三十年都不出事呢?工作稳定吗?行业会不会被裁员?身体能撑得住吗?你根本无法预料。可银行不会等你,贷款不会少你。
我一个朋友去年断供了,她说那种滋味就像被掐着脖子活着。她不是不努力,只是撑不下去了。她说自己每天都在害怕——怕失业、怕意外、怕明天房子被收走。
这就是当下很多购房者的真实写照。我们拼命想抓住一点“稳定”,结果被牢牢锁死在生活的框架里。
曾经,我们以为买房就是人生的答案,结果它成了我们最大的枷锁。那些写在合同里的几十年贷款,其实也写下了我们被迫“奋斗”的人生。
有时候我真的想对年轻人说一句:别把买房当成人生成就,那只是另一场更漫长的考验。
买房,不是终点,而是生活真正的起点——一个充满焦虑、压力和无休止账单的起点。
而我们,还得假装坚强,告诉自己:“没关系,至少我有个家。”可心里明白,这个“家”,从来都不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