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顶庄园:岩土育佳酿,匠心酿就乡村振兴“紫色名片”】 曲阜师范大学 曲园学子三下乡 山东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为深入探究国产葡萄酒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路径,曲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社会实践队于1月20日赴九顶庄园,深入葡萄园、发酵车间与酒窖,通过技术赋能、文化挖掘与市场调研,解码这座“中国版波尔多”如何以一杯葡萄酒串联土地、产业与乡情,探索国产精品葡萄酒的突围之道。图为九顶庄园生产的葡萄酒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鹤霏 供图岩土馈赠:45度斜坡上的“风土密码”九顶庄园坐落于莱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地红酒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清晨的九顶庄园笼罩在薄雾中,东、西两山连绵的葡萄藤随坡起伏,45度的倾斜角在阳光下勾勒出独特的几何美感。“这种坡度是莱西雨季的‘天然排水渠’,积水十分钟就能排净,避免葡萄开裂。”庄园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解释。作为国内少有的全庄园酒庄,九顶庄园坚持“从土地到酒杯”的全程自控,2840亩土地分植赤霞珠、霞多丽等10个品种,年产量达80万瓶。 当实践队员进入东山霞多丽种植区,沙石混合的贫瘠土壤令队员惊讶。工作人员解释道:“东山沙石适合干白,西山黏土适合干红,这是风土赋予的个性。”不禁让实践队员惊奇。匠造之魂:橡木桶里的“时间经济学”
酿造车间内现代化的设备与传统工艺相互交融,实践队员们走进其中,不锈钢发酵罐与橡木桶阵映入眼帘。15吨容量的智能发酵罐精准调控温湿度,6-8个月的陈酿期让酒液在法国进口橡木桶中悄然蜕变。“一个空桶1.5万元,每桶仅装300瓶酒,光桶成本每瓶就增加15元。”工作人员坦言成本压力。
实践队员在品鉴对比中发现,经橡木桶陈酿的珍藏系列层次丰富,带有香草与烟熏气息,而未入桶的经典系列果香奔放但缺乏余韵。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庄园的所有苗木均从法国进口,采摘入罐环节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最大程度减少机器对葡萄粒的压迫,保证了葡萄的天然品质。然而,全手工操作虽然保证了品质,但也带来了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当下,这无疑增加了庄园的运营压力。工作人员坦言:“消费者常质疑国产酒价格偏高,却不知成本都花在细节上。”为破解认知偏差,队员们打算多管齐下。一方面精心制作涵盖进口苗木、手工酿造等细节的宣传资料;一方面拍摄趣味短视频,展现葡萄酒诞生全程。此外,积极与爱好者社群携手举办线下品鉴会,现场答疑,力求平衡品质与市场。市场困局:从“国际获奖”到“本土认同”荣誉墙上,2016年与拉菲同获94分的盲品证书格外醒目,但酒庄70%内销、30%出口的销售结构折射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疫情后出口锐减,国内消费者更认进口标签。”工作人员无奈道。实践队员调研发现,超市货架上同等品质的进口餐酒售价仅为其三分之一,而九顶庄园因运输、关税等成本难以降价。面对这一困境,实践队员提议酒庄于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比如进行文化溯源计划,挖掘庄园与胶东革命老区的历史联结,制作《九顶密码》微纪录片,讲述法国苗木如何在莱西岩土中扎根,赋予产品“中西合璧”的故事性,从而做好本土化营销,扩大市场知名度.
供图未来之问:一杯酒如何酿出共富滋味
尽管九顶庄园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但“季节性用工”问题突出。每年9月采收期需临时招募300人,其他月份仅保留50名固定员工。“忙时累死,闲时饿死。”村民刘大叔坦言。对此,实践队建议开发“葡萄酒+”业态:冬季开设橡木桶工艺体验课,春季推出葡萄园摄影季,形成“四季有客”的文旅闭环。本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既触摸到岩土中勃发的产业生命力,也感受到国产精品酒突围的艰难。过去,九顶庄园凭借独特的岩土风土和匠心酿造,在葡萄酒产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从生产成本控制到市场认知拓展,从用工模式优化到产业多元化发展,国产葡萄酒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队员们将持续关注九顶庄园的成长,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庄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期待九顶庄园的成功经验能够在更多乡村推广,以葡萄酒产业为纽带,吸引更多人才回归乡村,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让这张乡村振兴的 “紫色名片” 愈发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