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探寻昌乐:东皋营韭菜基地乡村振兴密码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1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走基层社会实践队奔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东皋营村,聚焦当地的韭菜种植产业展开调研实践,挖掘其背后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独特地理优势,孕育优质韭菜踏入东皋营村的韭菜种植大棚,满眼翠绿,韭菜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村民们熟练地穿梭在整齐排列的韭菜畦间,察看菜地的长势,适时收割韭菜,为过年大喜送上一份大礼。经村民介绍,东皋营村靠近汶河北岸,特殊的沙土地质成为了韭菜生长的“天然优势”,种出的韭菜口感少辛辣多甘甜,在市场上独具特色。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别具一格,常年保佑着农民的钱包兴旺。合作社引领,规模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东皋营村的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拓展,目前已达1000多亩。2009年成立的东皋营韭菜合作社,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合作社推行统一管理、种植和销售模式,配备专业的化验和检测设备,对上市韭菜进行不定期抽检,从源头到市场全程把控品质。村民们纷纷表示,过去各自种植面临技术、销售难题,如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韭菜种植不断改善技术,几年前还是砌墙的大棚,现已换成更加合适的小棚。韭菜种植前景可观。代代村民传承种植经验,总结经验教训。现在村民面临一个问题是青年才俊大多选择外乡打拼,徒留老一辈的种植好手在家种韭菜。奋要勤,地要生。很多村民选择租借自家的地,承包一片,共同种植,集约化种植与收割,双重合作,互利共赢。多元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版图东皋营村的韭菜以茎长、叶宽、肥厚且入口鲜嫩的优良品质,畅销北京、济南、河北、上海等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在销售渠道上,除传统的批发商上门收购,村支书积极带领村民探索新兴模式,借助电商直播,让东皋营的韭菜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各地,不仅拓宽了销路,还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产业反哺乡村,推动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发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乡村振兴只有找适合当地实际的富民产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找到合适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韭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东皋营村的村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据了解,每亩韭菜年收入约3万元,全村每年韭菜产量达280万斤,增收2000多万元。丰厚的收入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村里完善了道路、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产学研结合,产业升级再出发“发展是第一要务,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从事农业也可以致富,农业大有可为”。为持续推动韭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东皋营村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致力于提高韭菜的产量与品质。此外,村里还规划发展韭菜深加工产业,计划开发韭菜酱、韭菜饺子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过年期间,走访好友。与当地农民探讨种植韭菜的境遇,今年韭菜种植面积大,但收获却不成正比,反而比前几年收割更加晚。年前闲,过年好清闲。实践队员与当地农民深入讨论,目前种植韭菜的农民平均年龄基本过百,一位当地韭菜种植户说:“六十正是下地的好年纪,六十正当时呢!”
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东皋营村韭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示范作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未来,东皋营村有望在韭菜产业的持续带动下,创造更加美好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