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曲阜师范大学 “弘扬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队满怀着对革命历史的敬仰,踏入了有着 “华东延安” 美誉的沂蒙山根据地。这里作为全国四大根据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是沂蒙精神的诞生地。此次,实践队的目的地是西墙峪,一个在抗战时期有着诸多感人故事的小山村,队员们渴望在这里探寻到珍贵的红色记忆,深入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
在西墙峪红色记忆馆,实践队队员遇到了热情的讲解员,90 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他曾有过军旅生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兵支书”。在她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了许多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其中,关于滕召龙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
1939 年下半年,日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残酷的 “大扫荡” 。当时,八路军山东纵队的野战医院医疗所转移到了西墙峪村。由于条件艰苦,所谓的野战医院并没有正规病房,伤员们都被分散安置在农户家中。一天,一位名叫滕召龙的八路军干部,两腮被敌人子弹打穿,流血不止,还掉了好几颗牙,被紧急送到了党员张文桥家。彼时,战斗激烈,医生无法及时赶到。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张文桥的母亲没有丝毫犹豫。她小心翼翼地抠出滕召龙嘴里的碎牙和血污,随后用土法为他疗伤。她不辞辛劳,一盅一盅地用盐水仔细冲洗伤口,又担心滕召龙因受伤无法正常进食,便用小米面精心做成糊糊,一匙一匙耐心地喂给他。在张文桥母亲悉心照料的日子里,她时刻关注着滕召龙的身体状况,想尽办法让他能舒服一些。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滕召龙的身体逐渐好转,也为后续医生的救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通过此次探寻西墙峪红色故事的实践活动,曲阜师范大学 “弘扬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队的队员深受触动,表示回到学校后,一定要把在西墙峪红色故事分享给更多同学,让更多人了解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实践队还计划深入挖掘更多沂蒙地区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