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有过城墙吗?答案是曾有过】 包头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沿革是沿着(清)包头村—(清)包头镇—(民国)—(民国)包头设治局—(民国)包头县—(民国)包头市发展而来的。包头城墙修筑于清同治年间,因防止西北马化龙叛乱延伸至黄河以北,清延派大同总兵马升前去剿匪并驻防于当时的包头镇。马升驻防包镇期间及时了解当地民生,作为职业军人的他也清醒认识到包头作为西北边陲上的军事重镇去增设防御体系的关键性,遂于1870年组织修建最初的包头城墙和东、西营盘,在此期间包镇巡检崔际平和大行总领(包头商会起初)梁大汉出工出力协助修筑城墙,至1873年初代城墙竣工,墙顶设有垛口,开辟东、东北、西、西北、南五座城门,但因当时包镇受萨县(现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管辖节制,以至五座城门均未建筑城楼而显得黯然失色。(1925年冯玉祥将军出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迁至包头期间在原南门西南方向开辟新南门,有上书“努力救国”四个大字)。包头城墙修筑所剩材料在城内马王庙西侧修筑起一座酷似城门楼的建筑,名为西阁,也称观音阁。阁楼之上曾立有丈二战戟,上书:“记名简放提督军门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地方统辖雁门三关总镇都督府冠勇巴图鲁马”。用来彰显马升定西平叛的功绩和志向。包头城墙作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坚实壁垒,清末民初曾一度防御诸如卢占魁等大、小股土匪的侵扰,使得城中平民百姓及众商号买卖得以延续,西北皮毛重镇的口号继续唱响;日军侵占包头期间依旧完好;抗战胜利至全国解放前,包头先后经历两次攻坚战使得解放军战士鲜血抛洒在坚厚城墙之上增添了革命的荣誉。经历了漫长的形势变局与血雨腥风下,包头城墙稳如磐石一般牢牢守住城内百姓得以平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因老城顺应时代发展,城墙、西阁于上世纪五十年初期陆续被拆,取而代之的则是现东河区内贯通四周的环城路和东西走向上的胜利路。老城城墙仅能从现人民公园西南角凉亭下的墙体堆积而成的假山和北梁西侧大仙庙后墙残存去摩挲痕迹及追忆过往。现老包头走西口历史传统街区城门楼建筑风格则酷似西阁,迸发出属于塞外雄风与通衢辉煌交织下的北疆文化。 注:图一、二:包头老城图(来源于网络) 图三:西阁(来源于网络) 图四 、五:包头老城城垣和东门(来源:《老包头记忆》主编:曹志高 图六、七:包头老城西门和新建南门(来源:《一座塞外古城的变迁——老包头城市建筑留影》主编:张贵 高晓红 图八:包头市东河区大仙庙址后墙 图九:包头市东河区人民公园西南角凉亭和老城墙土堆积而成的假山
【包头有过城墙吗?答案是曾有过】 包头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沿革是沿着(清)包头村—
阴山虚小肖
2025-02-06 18:44: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