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8年上海街头一对母女的合影,看她们的穿着打扮,她们的家庭一定是非富即贵。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连饭都吃不起饱,但是她们已经穿上了涤卡制服,小孩子也用上了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
因为全国都发布票,每人一丈五尺布票,每人一年只能做一套衣服,不够穿。留着布票 积攒起来还要做 结婚的被呢,所以那时候我们都穿涤卡,的确良 还有毛料衣服了。那个年代 单位上职工女的男的,基本上都有一套毛料西服。有的还有两三套毛料西服呢;有的有毛料风衣。基本上不穿布的了。家人也 不穿布的衣服裤子了。布票用来买布。给家中将要结婚的孩子们 做 被子和褥子。那个时候 男方和女方结婚 每人都准备四床被子 和毛毯。男方还要准备 新褥子。布票不够。被子的背面,都买绸缎的,织锦缎的。七八年生活就 不错了。物价也低,每一个职工。每月积攒的钱,结婚也够了。79年年底,物价 上涨了,尤其是海鲜,烟酒之类的。上涨的厉害。
侯哥
海鸥牌照相机,只能照12张照片就要换胶卷,135照相机可以照36张底片,那时候有相机的人非常牛逼,那时候也就个黑白照,没有技术的人员绝对照不出来人 影,不像现在傻瓜照相机一样。那后几年自己也学会了洗底片和相片,工资不高自己呢洗出来的 比较便宜,还学到了一门照相技术。用显影液洗底片技术不难,就是放大器贵一点。
tb683763713 回复 04-07 15:36
那时候海鸥牌照相机120块钱一个。那个时候 单位很多同事都买,星期天休息的时候出去照相。那时候很多东西不是 职工买不起,缝纫机自行车手表,还有其他一些紧缺产品,还要用票,用购物券。单位上有时候 发了一个票卷,很多人都想要,只能采取抓阄的方法分配了。参加工作第2年,单位下来有手表票,因为职工年龄都大,都有手表了,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手表,就把手表票给我了。周日父亲带着我,到最大的百货公司去买了手表,那是上海手表120块钱。有些 家里生活好的,经济允许他们 去买日本西铁城的手表,还有 瑞士 梅花,英纳格 或者其他牌子的进口表。男士居多,男士戴进口手表,身份的象征,特别好找对象。女士也有戴进口表的。
游击队员 回复 tb683763713 04-07 20:24
我记得七十年中期,我们母亲每次在百货公司的钟表柜前,就看那梅花表好,可惜那表得要她一年的工资,那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所以她只能继续戴她的上海表。
hck268122
不要瞎说那时候吃不饱饭,我是50年代出生的人,那个年代人们没有什么压力,虽然物质没有现在丰富,但人们幸福感满满。
秦巴汉子 回复 04-06 14:44
你没在农村呆过
用户10xxx55 回复 04-09 15:34
幸福感满满说不上。只能说那时的人们很容易满足罢了。比如今天兜里有两块儿糖果,再比如今天吃了一次白面馒头,再再比如妈妈今天给买了二尺红头绳扎头。。。。那幸福感满足感可以足足让自己快乐一个星期。
干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PPK
实事求是讲上世纪一九七八年时上海与外地生活落差很大,那时生活消费虽然如同全国都是实施计划供应管理政策,但是上海普通居民生活已经非常改善了。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在与一位当地处级上司喝酒中他泄漏出个人思想:这辈子把我一家移居到上海去我也就死心塌地了!他的确是一位非常实在的人[大笑]
马到成功 回复 02-05 13:30
那时城乡壁垒剪刀差更甚,多少人想要城市户口或找工作当职工难于登天,看看还是得天独厚的知青返城经历了啥就知道了。
干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PPK 回复 马到成功 02-05 14:47
自从八国联军发现新大陆, 上海这块土地一直被国内外看成是块“肥肉”。不仅是国外尤其是在国内历来被人当成眼中钉,火热成脍炙人口[大笑]
奔跑的五花肉
自媒体张口就来,还很多家庭连饭都吃不饱云云,可以肯定都能吃饱,但不能想吃啥吃啥
用户18xxx26 回复 04-06 09:00
一看你就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1978年已经开始逐步好转是事实,但再早2年,就是1976年,吃不饱饭是当时大多数国人的真实情况。当时中学生粮食定量32斤/月,没工作的城市居民26斤/月,现在看来不少,但当时严重缺油水,这点定量根本吃不饱(当然,每个人都有吃饱饭的时候,但仅限逢年过节和极个别时间)。我记得到了1978年,加上各种杂食才开始勉强可以吃饱。我上面举例的是城市,坐标重庆,当时的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5(不清楚的先查历史再评论),农村就更差。
用户10xxx47 回复 04-08 20:54
你真是可笑 这才多少年 好多老人都活着呢
用户5460好汉
没有那么夸张,78年有海鸥相机的不少,不是轻易能拥有的那是事实,一百多的价格得用力攒,和自行车手表一个档次,至于涤卡面料,那个年代上海应该是非常普遍的,会过日子的母亲都能把这些张罗好,都说上海人精打细算会过日子,其实在最困难的日子,大部分家庭为了能比较体面的生活必须这样,男人很少三面红旗(烟酒茶),女人都学会在仅有的那点收入下尽量安排好全家的生活,很多男人自己捣鼓电器甚至自己组装电视机,女人全家的穿着都自已做……这就是精打细算的由来
用户14xxx44 回复 03-14 22:44
夸张吗?不,是你想象不出那时候偏远地区的贫穷落后,我七零尾的农村出生,在我七八岁时有人穿乡照像,还有好多老一辈的说不能照照片,会把魂魄射走的。平穷限制想象,富贵也想象不出穷能穷到什么程度。
江南风
这张照片是真实的留影!
用户10xxx92
好福气
tiy
78年还有多少人吃不起饭,恐怕很少了!
用户14xxx44 回复 03-14 22:46
是你想象不出那时候偏远地区的贫穷落后,我七零尾的农村出生,在我七八岁时有人穿乡照像,还有好多老一辈的说不能照照片,会把魂魄射走的。平穷限制想象,富贵也想象不出穷能穷到什么程度。
tb683763713 回复 用户14xxx44 04-05 18:14
广东人那个时候思想那么 落后封建。竟然还有这种说法。
陶然
1984年买了一台上海海鸥120照相照相机.并学会冲胶卷洗照片,后来又开了照相馆。转眼间,40年过去,岁月如歌,让人感慨万千。
章辉
78年饭基本上能吃饱了,我们农村是忙是吃干的饭,空闲的时候吃薄点的饭,我是79届高中毕业生,我们村里基本上不用吃薄的饭了。坐标浙江萧山。
南京人 回复 04-09 12:16
那是全国最好的地方之一
用户12xxx10 回复 04-15 10:05
看位置的,听说79年萧山的楼家塔到大黄岭一带生活还比较艰苦
苏打奶油
那时候的涤卡制服和海鸥相机,真是富裕家庭的标配啊,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
用户10xxx40 回复 01-17 06:43
是啊!这个应该是个干部家庭啊?
用户10xxx57 回复 03-27 23:13
的确凉
友友
看照片的衣着,就是平常穿的!不是为了照相而穿的新衣服!说明这个家庭生活条件不错!相机在孩子手上!说明是自己家里的!如果是借的!肯定不会给孩子!怕摔了赔不起!能有相机的家庭!肯定生活富裕
gxy196005 回复 03-31 02:00
你看她手里拿着发票本,这一定是风景区给人拍照的。另一位手里拿着桶和刷子,也是一干活的。给她俩拍照的,也一定是景区给游客拍照的。
圆圆的大脸蛋子
主要还挂着照相机
用户10xxx59
现在有私人飞机的比那时有私人相机的还多!
用户58xxx04
那时候我正穿着黑棉袄黑棉裤在冬天刚下完的雪地里疯跑,不知内衣为何物!这个世界差距太大了,也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当我们以贫富那些表面的东西来区分世界的时候,我颇为无奈。生活总是跟我们开玩笑,不过我至少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知足和全景的看世界能让我们心平气和看得更清晰。
用户10xxx90
布票每人原来1.36丈,后来1.44丈。
B845C
上海产海鸥4A型120双镜头相机。一卷胶卷6*6相片正常可拍12张,动动脑子可拍13~14张。4.5*4.5正常可拍16张。动下脑子可拍17~18张。这种相机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能进入百姓人家了。只是少…
一剑客
那会儿,有相机没什么了不起
用户10xxx57 回复 03-27 23:22
也许你有钱,也轮不到你,那年代物资短缺,衣车,单车,手表,收音机是国家统一分配指标的。
当烟往下沉时
那时也买不起相机,但是也用过,工会的相机汽枪红旗车(两轮)是可以打借条的也常玩,至于涤卡涤沦涤确良,甚至丝绸,翻毛皮鞋也不希罕了
男儿当自强
有特权的人[祈祷]
用户86xxx75
那年代,拍照会把家里最好的衣服穿出来!
用户10xxx13
如果是78年,就排除万元户的可能,因为那是80年代后出现的,看穿着和气质是高干家庭……
家里人
七十年代很不错了,穿衣服都有好的面料,买回家去请裁剪佬在家里做
tb043959332
两个女人身上有点脏,好象在劳动?
用户10xxx18
胡说八道呢,这母女俩穿衣打扮,挎相机。只是一般般生活水平。滿嘴巴胡说八道把60\70年代形容的很惨,分明是居心叵测!
虔诚依止
我是七九届高中毕业,当年高中二年,每学期书钱学费18元应该是现在的2000元不止吧,我们生活费每个星期一元都没有的,吃饭是自己带米蒸的,菜是自己带的咸菜和带点鱼,一吃就是一个星期,下星期再回家带米带点咸菜回学校
用户11xxx13
母女关系
云横九派
穿戴很普通,相机也是国产的,上海市民很普遍的“家用电器”[得瑟]
用户12xxx10 回复 云横九派 04-15 09:52
那文章本来就是自媒体瞎编的
云横九派 回复 04-15 09:08
“私人”相机也不见得就是“自家”相机,当时找亲朋好友借相机一用也是很普遍的现象,难道这就成了文章所说的“非富即贵”?照片中的人物只是衣服没有打补丁,颜色明显是黑白照片后期着色,这种装束只能是上海中等稍好水平的家庭,顶多是文艺,高校,医卫,机关干部,部队等人员家属,和“富贵”相差十万八千里!
坐井观星
1978年还吃不饱家庭,要么是有天灾人祸,要么一家人是…。我是60年代的农村人,记得从1975年开始就能吃饱饭了。
用户14xxx44 回复 天鸟 04-03 21:04
我娘家那里一年种一季水稻
天鸟 回复 04-02 17:42
普遍清明左右断粮,过后用麦、薯等熬到农历六月收早造。在广东,传统一年二造,清明到六月一造,七月到十月底二造,然后晒田积肥农田休养,但为了清明后的口粮,十月后又种一造小麦,清明前收割,一年三造,后果就是农田瘦瘠
海浪
徐子枫
家里人
说明那时候没有些人说的这么穷,穷是一部分人
清风徐来
还能看出衣服是什么布料,真是好眼力。
虔诚依止
这对母女的衣服应该能看出来应该是干部家庭出来的
LIANXIANG
满满的回忆,满满的幸福!
用户10xxx06
你吃不到以前高质量的大米了
用户18xxx54
88年读大学时,有摄影课,系里给我们学习使用的就是这种相机,每三个人一组、一部相机,全班51人,10多部相机。
用户10xxx15
那个年代已很好了一般家庭还不行
用户10xxx03
这不是普通人,基本上是城市干部家庭
踏雪飞鸿
非富即贵,小编倒了醋瓶子了
用户91xxx90
那时没有富人,也没过不去日子的穷人!
tb683763713
一个地区一种供应方式。山东人长得高大 魁梧。女人也长得高大壮实,衣服比较费布,所以每年发一丈五尺布票。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红星闪闪
幸福
走来走去
从大妈手上拿的东西看,他们是同事,在工作。
气壮山河
主播那时吃不饱饭是真的,说很多人吃不饱饭是胡说八道。
行之诺
我妈78年二十来岁时,只是在江西的国企,她老相片中的衣服也蛮好看的。爸爸73年结婚时也买了瑞士机械手表。
用户14xxx44 回复 03-14 22:08
只能说你们那里条件不错,八几年我们村还有一些家庭三四月就断粮了,我们哪儿一年种一季稻谷。八月上中旬才有新粮,其中四五个月靠借维持,基本都是参杂着土豆玉米番薯之类维持生计。特别有一家孩子多,田少。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一年都是过完正月就靠借,一直到九零年待孩子陆续出外打工,他家条件才好起来。
W57红色G
七八年饭吃不饱?小便你放屁呢还是打嗝呢?
了了360
女儿像周冬雨[滑稽笑]
一界一个当 当当不一样 回复 03-13 13:08
明明是徐子枫
用户10xxx62
海鸥牌相机用的是120胶卷,只能照12张相片
用户22xxx07
海鸥120,古董啊!
浪迹天涯
她们家有两台照相机。
gxy196005
你看她手里拿着发票本,这一定是风景区给人拍照的。另一位手里拿着桶和刷子,也是一干活的。不知你什么眼神,说人家非富即贵?如果是母女俩一起出来游玩,这样的穿着未免有点邋遢。
xyp1968111
漂亮的女孩
思者无涯
80年代初135单反才作为大件进入家庭,这玩意儿虽重了点却是画质强了135的中画幅,家庭拥有的是中产以上。我哥同学老爸留苏生在单位是副处家中就有一台。
用户12xxx23
那时候子女少的人家过得很滋润。
问题少年
海鸥相机,用120胶卷,一航拍12张,技术好的可拍13张
用户988558
家里就是这个海鸥的
云出如佛
那时候海鸥DF单反相机430块,平常人家都能消费的起。
用户85xxx35 回复 01-30 20:04
那时候月工资多少钱?普通人怎么消费得起?而且,这东西得有外汇券吧?普通人弄得到?
用户10xxx95
照相机可以租
用户18xxx47
高干家庭或文艺有关啦
用户10xxx15
颜值卓卓……👍🏻🌹🍏🍎
用户13xxx07
我们发的是一丈三尺六寸
386旅陈庚
这个是双反?
用户10xxx80
I20可以直接洗照片不用放大器,135必须用放大器。
用户66xxx80
丈母娘已经走了十来年了,现在放她照片到网上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