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从千年古港到万亿名城 近年来,世遗之城泉州频频成为国际传播热点。而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光明之城”,无数蕃舶客商蜂拥而至。彼时,为了管理泉州海上对外贸易,朝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
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时期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熏门内,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中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它是宋元时期泉州“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重要见证。
穿过充满烟火气的泉州古城水门巷竹街,沿着幽深绵长的石板路一路向水仙宫前行,最终在鹊鸟桥旁可以看到两方石碑,上面镌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几个大字,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一则来自朝廷的诏令让泉州愈发热闹起来——多方努力下,朝廷终于应泉州知州陈偁的奏疏申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福建路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市舶司相当于古代海关,是宋、元及明初时期政府设置在各海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在泉州海外贸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考古研究部成员傅恩凤表示。 泉州[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