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如果不是这段临终视频意外公开,恐怕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位功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1-08 17:28:21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如果不是这段临终视频意外公开,恐怕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位功勋卓著的”两弹”专家。2012年,这位专家在生命最后时刻,面对医护人员的劝告,他仍然坚定地回应:“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在中国的国防历史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隐姓埋名52年,守护在茫茫戈壁深处,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国家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核盾。   他是“两弹一星”的重要功臣,也是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他的一生,像一盏明灯,为后人指引方向,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俊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坚持整理重要资料,直到最后一秒,他都在为祖国的安全努力,这样的赤诚和坚韧,让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永春县一个贫困的山村,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拉扯五个孩子,靠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穷苦的家庭生活,让年幼的林俊德早早明白,知识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力量。   学校的教室离家很远,他每天早上踩着露水出发,背着一捆柴火换午饭,为了节省油灯,晚上他常用月光读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可是,当中学毕业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时,高昂的学费却成了横亘在梦想面前的一道天堑。   就在这时,国家的助学政策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得以重新踏入校门,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被选派到新疆罗布泊的马兰基地,这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常年大风呼啸,温差极大。   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员,他并不知道这份工作意味着什么,但心中满是期待,他的到来,拉开了中国核试验事业的一段重要序幕。   罗布泊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饮用水靠长途运输,冬天的宿舍冷得让人无法入睡,但更艰难的是技术上的空白。   中国的核试验当时几乎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和技术,林俊德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他日夜钻研,学习爆炸力学,反复试验,逐步成为核试验中的关键人物。   正是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对事业的执着,他不仅是核试验的技术骨干,更是团队的精神领袖。   2012年,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建议他立即手术,但他选择了放弃治疗。   他说:“与其多活几天,不如再做点有意义的事。”在住院的日子里,他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整理文件,指导学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5月31日,病重的他九次恳求医生让他回到电脑前,他的手已经颤抖得握不住鼠标,但他依然坚持完成最后的工作。   他对家人说:“C盘完成了,还差D盘。”最后,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工作桌前。   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死后将我葬在马兰。”这是他对第二故乡最深情的告别,他在那里奉献了52年的青春,也见证了中国核事业的崛起。   马兰基地不仅是中国核试验的摇篮,也是林俊德生命的主场,这里见证了他的艰苦奋斗,也留存了他最珍贵的回忆,荒漠中的马兰花,不畏干旱、迎风盛开,正如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马兰,他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位丈夫和父亲,与妻子黄建琴的相伴,与孩子的成长时光,都让这个荒凉的地方充满了温暖与生机。   葬在马兰,是他对祖国的最后承诺,他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也将自己的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林俊德的一生,是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最好诠释。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创新精神和坚韧品质,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当今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我们更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林俊德的一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缩影,从一个贫困山村的少年,到中国核盾的铸造者,他用生命书写了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罗布泊到马兰,从蘑菇云升腾到病床上的坚持,他的名字注定被历史铭记,人们说,马兰花是大漠中最坚韧的花,而林俊德,正是这片大漠中最坚韧的精神丰碑。   (信息来源:共青团中央2022年5月31日——《“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底气背后有这样一个人: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全中国》)

0 阅读:6
阿离言娱乐说

阿离言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