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上党之争,究竟是廉颇误赵,还是赵括葬送了赵国。在我看来,廉颇想给赵国争取一线

为嘉聊过去历史 2025-01-03 20:55:42

战国上党之争,究竟是廉颇误赵,还是赵括葬送了赵国。在我看来,廉颇想给赵国争取一线生机,而赵括则是亲手将赵国推下深渊。 廉颇:赵国名将,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一辈子都活跃在赵国庙堂之上,为赵国开疆拓土和防守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韩国割让上党郡,而上党太守不愿将上党拱手让给秦军,而是转而迎接昭赵军入城献地。秦军来势汹汹争夺上党时,廉颇采取的是坚守策略。在当时,是最正确的决定,符合兵法,也符合当时赵国的基本国情。 秦国作为当时的大国,经过商鞅变法,嬴驷和嬴荡两代君王的经营,此时的秦国已经傲视群雄,无人能敌。再加上大魔王嬴稷自身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还有魏冉和白起等名将相助。此时赵国避其锋芒是最正确的。 其次便是秦国属于长线作战,赵国本土作战;后勤补给方面,秦比赵难的多。廉颇试图通过持久战来消耗秦军的锐气和物资储备。 其实说廉颇没有组织反击,其实是错的。在与王纥带领的秦军有过交锋,不过均已失败告终。甚至丹水西线的防御也被突破,此时廉颇才选择坚守不出,依靠丹水以及百里石长城坚守不出。 然而,这一策略也存在着一些被人诟病之处。长期的坚守意味着赵国在战争的消耗下,国力不断被侵蚀。赵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百姓赋税加重,整个国家的经济压力陡增。 并且,廉颇在坚守过程中并没有适时地组织一些有效的反击,让秦军得以慢慢巩固阵地,在节奏上似乎有些被动。但是在我看来,他是真打不过。 因此他想要尽可能多的保存赵国军力,为以后赵国的存续留下资本,为赵国博取一线生机。他也在赌,赌秦军没有那么多粮草可以支持前线大军。 赵括,都说虎父无犬子,赵奢曾大败秦军,斩首5万,给赵国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赵括按说从小熟读兵书,在军事上有一定的造诣,毕竟还是跟他爹打过仗的。 赵王之所以选择换掉廉颇,采用赵括的出击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廉颇带着40多万赵军要吃饭,而赵地本就不是盛产粮食的地方,提供不了多少粮食。即便是买,也买不到太多。赵王压力太大了,看着一封封催粮信,他又能怎么办呢? 赵括一上位就否决了廉颇的坚守策略,而是主动出击。这也正是秦军希望的,只能说赵括太过于轻敌,所以严重低估了秦军的实力。白起等的就是他的主动出击,他巧妙地利用赵括急于求成的心理,设下了重重陷阱。赵括带领的赵军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最终导致赵军全军覆没。从结果来看,赵括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说他能力一般呢?因为秦赵之间的兵力相差不多,按照兵书“十则围之,五则战之,倍则攻之。”近乎一比一的兵力还能被围被歼灭,这难道不是能力不行吗? 还有人说,秦赵阵亡人数差不多。我就想说,困兽之斗最为猛烈,赵国又多刚毅之士,战斗力本就不弱。能围困住且斩首25万,白起不是战神,谁是? 赵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对战争有着重大的影响。赵王在战争决策上摇摆不定,缺乏坚定的信念。当廉颇的坚守策略面临国内压力时,赵王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而是轻易地更换了将领。这种政治层面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军事行动的连续性。 并且,赵国在外交方面也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战争期间,赵国没有争取到其他诸侯国有效的支援,导致独自面对强大的秦国。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是廉颇误赵或者赵括葬送了赵国。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反映出战争并非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将领,还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政治局势以及外交关系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长平之战中若赵国撤兵是否可行 长平 长平之战失败赵括要负责吗?

0 阅读:69
为嘉聊过去历史

为嘉聊过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