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之夜,郭沫若见新娘子太丑而愤怒离去,拒绝洞房。就在他转身要走的时候,新娘拉住

市井老李 2025-01-03 20:16:22

新婚之夜,郭沫若见新娘子太丑而愤怒离去,拒绝洞房。就在他转身要走的时候,新娘拉住他的衣袖哀求道:求求你,跟我圆房吧。郭沫若看了妻子一眼,依然转身离开了。

(参考资料《郭沫若家事》)

红烛摇曳,映照着新房里一片喜庆的颜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脂粉香和酒气,喜娘的祝福声还在耳边回荡。然而,这本该是甜蜜浪漫的时刻,却因为一个男人的转身,而变得冰冷刺骨。

“求求你,跟我圆房吧……”

新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的哀求,在这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她紧紧地抓着新郎的衣袖,泪水模糊了妆容,精致的头饰也遮掩不住她眼中的恐惧。

而那个男人,他的背影僵硬而决绝,仿佛要带走所有的温暖和希望。他没有回头,只是漠然地看了新娘一眼,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

这个男人,是郭沫若。那一年,他19岁。新娘,是张琼华。

郭沫若出生于峨眉山脚下的沙湾村,原本的名字是郭开贞,在家中排行老八。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商铺老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他的降生或许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喜悦。

真正影响郭沫若的,是他的母亲杜氏。这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女子,虽然自幼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痛,却依然保持着开朗乐观的性格。她没有进过学堂,却认得一些字,还能教年幼的郭沫若背诵唐诗。

在耳濡目染下,郭沫若的性格中,也渐渐带上了一丝刚毅和执着,也奠定了他的“母权”思想。

在那个年代,婚姻大事,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早在十岁时,父母就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但没过几年,那家的女孩就夭折了。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郭沫若,心里对这种包办婚姻,其实是抵触的,他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爱情。

可这一次母亲杜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这个儿子成家立业。她告诉郭沫若,自己和老伴都老了,身体大不如前,家里的其他孩子也都已经成家,唯独他一人迟迟不肯结婚,这让她在乡里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

为了避免再次被安排亲事,郭沫若决定离家去学校。但一个星期之后,哥哥却千里迢迢的追到了学校,带来一封家书。信上说,母亲给郭沫若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是苏溪场张家的闺女。郭沫若想到不过是订婚,或许可以慢慢转变母亲的观念,便没有多说什么。

不久之后,到了过年,郭沫若回到了老家,母亲又再一次提及成婚的事情。为了尽早抱上孙子,母亲甚至直接说,希望开年就完成婚礼。郭沫若无奈,想到女方据说也是容貌出众,便默认了下来。

热闹的婚礼过后,郭沫若被扶进了新房。他怀着一丝好奇和期待,揭开了新娘的盖头。那一刻,他却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彻底愣住了。

他看到的,不是他想象中的美人,而是一个鼻孔朝天,模样普通的女子,他的心中瞬间燃起一股怒火。这和母亲信里说的天差地别,这哪是容貌出众?他转身就要离开,新娘张琼华急忙扯住他的衣袖,哀求着他能够留下。

但郭沫若却丝毫没有心软。他冷冷地看了张琼华一眼,心中充满了失望和厌恶,他离开了房间,把自己灌的酩酊大醉,直到天亮才醒来。

而张琼华,她的心情又何尝不是绝望呢,她本以为,自己嫁的夫婿会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婚后可以相夫教子,平淡的过完这一生。谁曾想,丈夫却在洞房之夜,转身离她而去,而她只能独自面对这冷冰的房间。

新婚之后没几天,郭沫若就提出了要离开,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在外面要小心,不要跑到什么外洋去。郭沫若知道母亲的不舍,也知道母亲的心愿,于是他应承了下来,但也仅仅如此。

他对张琼华的厌恶,不光是因为她的容貌,更因为他无法忍受这场违背他意愿的婚姻。在他的心中,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平等的爱情之上,而不是父母之命的束缚。

郭沫若离开了家,开始了他在外漂泊的生活。而此时的张琼华,却默默地在家里承担起了妻子的责任,她不仅要照顾公婆,还要忍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她原本可以一走了之,但她却并没有这样做。她依然将自己看做郭家的儿媳,默默的守护着这个家。

在后来的日子里,郭沫若的身边出现了许多女子,一个接着一个,但他却始终没有和张琼华离婚。这似乎是对那个被辜负的女人的不公平,也讽刺了一个时代下,女性的不幸。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遇到了一个叫安娜的日本女子,两人相爱并结合,还生育了五个孩子。但是郭沫若依然没有选择回家看看自己的发妻。1938年,他又遇到了于立群,他觉得这才是真爱,最终决定陪伴她一生。

即便如此张琼华依然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这个家,她将所有郭沫若寄回家的信件和证书都小心翼翼的保存着,将其当作自己生活中唯一的慰藉。

1939年,郭沫若回家探亲,他的父亲终于忍不住将这些年来张琼华的付出,都告诉了郭沫若,老泪纵横。郭沫若听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向这个被他辜负了的女人鞠了一躬。

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一个鞠躬又改变不了什么,张琼华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却换不回丈夫的回头。郭沫若依旧没有回头,他对妻子的愧疚并没有阻止他继续追求真爱。

0 阅读:93
市井老李

市井老李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