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徐敬业反唐叛乱,武则天震怒之下,竟掘了徐茂公的墓,戮其尸。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恩怨?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早年追随瓦岗军首领翟让。彼时,李密兵败投奔,徐茂公力荐之下,李密渐得翟让信任,最终坐上瓦岗军首领之位。然而,人心难测,公元617年11月11日,一场鸿门宴,李密竟恩将仇报,杀害翟让,徐茂公险些丧命,幸得王伯当相救。
瓦岗军败后,徐茂公随李密投奔李渊,因功被赐李姓,后避李世民讳改名李勣。历经人心险恶,李勣变得谨小慎微,远离权力争斗。
玄武门兵变前夕,李世民找李靖、李勣商议,期待二人支持。李勣,这位与李世民并肩作战的“弟兄”,却推辞不参与李家内部事务。这一举动,反让李世民更加赏识。
李世民病危时,对李治说:“李勣智勇双全,但你对他无恩,恐其不服。我将其外放,若其果断出行,我死后可召回;若犹豫,则斩之。”李勣接诏后,连家都未回,直接上路,躲过一劫。
高宗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商议。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反对,而李勣却称病不上朝,言“皇上家事,不必掺和”。高宗亲自询问,李勣仍坚持此态度,终得高宗认可。
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遭殃,唯李勣独善其身,备受重用,直至善终。临终前,李勣嘱托弟弟:莫学房玄龄、杜如晦,纵容后代争权夺利,家败人亡。他希望子孙平安终老,却未料孙子徐敬业终是抵不住权欲诱惑。
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徐敬业会同骆宾王等人起兵反叛,兵败丧命。武则天怒掘李勣墓,砍棺示惩。
徐茂公一生清廉治家,小心伴君,却未曾想孙子竟违逆皇命,害得家族蒙羞。正如苏轼所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徐茂公若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是否后悔让子孙如此“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