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得好!”,2011年山东六旬老人杀死自己亲孙子后,到派出所主动投案自首,随后全村一千余人,却联名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请求信,要法院从轻判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11年的一个清晨,山东省某村派出所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名叫宋广寅,已经年过六旬。他走进派出所,声称自己杀死了亲生孙子。这位老人衣着朴素,说话时声音平静,仿佛在叙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这起命案很快在当地传开。与其他恶性案件不同的是,当地群众的反应令人意外。整个村子上千名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写了一封长达六页的求情信,恳请法院对宋广寅从轻判决。这封求情信的出现,让这起原本普通的命案有了不一样的转折。 要理解这封求情信背后的故事,需要从宋家这十几年的变迁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宋家,在村里还是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宋广寅夫妇与儿子儿媳和睦相处,全家人围绕着独子宋宪旺忙前忙后。村里的老人回忆,那时的宋家门前经常会聚集着邻里串门的人们,宋老两口待人和气,是村里公认的好人家。 然而好景不长,宋家的变故始于宋宪旺辍学之后。村里年长些的居民都记得,那时的宋宪旺开始经常出入一些不正当场所,和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厮混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宋家的大门渐渐紧闭,街坊邻居也不再随意登门。 据村里多位老人介绍,宋宪旺在村里的恶行累累。有人家的鸡鸭莫名失踪,有人的果园遭到破坏,甚至还有妇女半夜回家被跟踪恐吓。这些事情虽然很难直接指向宋宪旺,但村民们都心知肚明。宋广寅夫妇为此没少向村民们赔礼道歉,甚至主动赔偿损失。 最让村民们记忆深刻的是宋宪旺因抢劫入狱的那次。那时村里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这七年牢狱之灾能让这个年轻人悔改。宋老两口也一度燃起希望,可惜事与愿违。宋宪旺出狱后的所作所为,让整个村子都感到失望。 在这期间,宋广寅的妻子因积劳成疾离世。村里的老人都说,老太太生前没少因孙子的事操心,最后可能就是被气走的。宋广寅成了孤寡老人,而他的儿子儿媳早已经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似乎是选择了逃避。 这些年来,宋家的变化被村里每一个人看在眼里。曾经,那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家庭,然而如今,却沦为人人避而远之的麻烦户。但村民们都清楚,真正的问题不在宋广寅老两口身上。正是这种集体记忆,让村民们在事发后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宋广寅是被逼到走投无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封罕见的集体求情信了。 宋家的悲剧并非偶然。细究其根源,要从宋宪旺的成长环境说起。作为家中独子,宋宪旺从小就得到了过分的宠爱。在当时的农村,能独享四个大人全部关注的孩子并不多见。这份溺爱让年幼的宋宪旺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倔强、任性,且不愿接受任何管教。 在宋宪旺上小学后,问题逐渐显现。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经常逃学。老师多次找家长谈话,但收效甚微。最终,他在小学还没毕业时就完全放弃了学业。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没有了学业的束缚,宋宪旺开始在村里四处游荡。他很快结识了一群同样游手好闲的朋友。这些人大多没有正经工作,整日无所事事,经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村民们对这群人敬而远之,但又不敢声张。 在服刑期间,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似乎对宋宪旺毫无作用。据了解,他在狱中表现恶劣,不配合管教,还经常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冲突。难得的探视机会中,他对家人的态度依然冷漠,从未表现出任何悔改的迹象。 七年刑满释放后,宋宪旺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他不工作,整日醉生梦死,时常向家中要钱。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发雷霆,打砸家具。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奶奶就是在一次他的暴力行为后,因急火攻心而离世的。 这场悲剧并未让宋宪旺有所收敛。失去了奶奶后,他把索要钱财的对象转向了孤身一人的爷爷。据邻居们说,宋宪旺经常深夜回家,醉醺醺地向爷爷要钱。如果要不到,就会对着老人又打又骂,整个村子都能听到争吵声。 事发当天,宋宪旺又一次醉酒回家,向爷爷索要三千元。当时的宋广寅已经没有任何积蓄,但醉酒的宋宪旺根本不听解释。在一番争执后,宋宪旺酒醉睡去,而这一觉,竟成了他的终结。 案发后,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写求情信。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很快得到了全村的响应。他们在信中详细叙述了这些年来目睹的一切:宋家的变迁、宋宪旺的恶行、以及宋广寅夫妇所受的苦。这封求情信,既是对一个悲剧家庭的同情,也是整个村庄集体意愿的表达。 最终,法院在综合考虑案情和民意后,对宋广寅作出了三年有期徒刑的判决。这个判决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在法律与人情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而这场家庭悲剧,又给农村教育和家庭关系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杀得好!”,2011年山东六旬老人杀死自己亲孙子后,到派出所主动投案自首,随后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31 22:13:11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