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

广瓦下州 2024-12-25 15:18:37

“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了8208万元,女儿知道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王泽霖出身于江苏苏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贫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勤俭节约的习惯,这种节俭,甚至到了近乎“抠门”的地步。

在同事和学生的记忆里,王泽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校园,车身锈迹斑驳,链条也时常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仿佛随时都有散架的可能。

王泽霖身上的衣服,也总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和裤子,袖口和领口处早已磨损,甚至还打着补丁。

饮食方面,王泽霖更是从不讲究,学校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就是他的一日三餐,有时为了省钱,他甚至会从家里带些简单的馒头咸菜来充饥。

可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极度“抠门”的人,却在耄耋之年,将8208万元的巨款捐赠给了学校,用于建设高水平生物安全实验室,培养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

这笔钱,是王泽霖多年来科研成果转化所得,也是他多年来节衣缩食的积累,在王泽霖看来,这些身外之物远没有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重要。

王泽霖的一生都与农业科研紧密相连,自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后,他便投身于禽病防疫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科研一线。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禽类养殖业刚刚起步,禽流感等疫病频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王泽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多种禽病疫苗,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王泽霖所开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模式,更是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泽霖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不易,也深知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农业科研事业中,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则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王泽霖认为,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才能让国家的农业发展更加兴旺发达。

所以,王泽霖才会毫不犹豫地将毕生积蓄捐赠出来,支持学校的科研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

王泽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0 阅读:0
广瓦下州

广瓦下州

一起侃侃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