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陕西考古队挖掘古墓,当墓门被打开,众人大吃一惊,墓室狭小且没有棺椁和随葬品,两具尸骨并躺在床上,更让人不解的是,简陋的墓室却绘满了奢华壁画,如此鲜明的对比,让考古队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陕西韩城准备在盘乐村搞工程建设,在开工之前,考古队提前进入,进行考古调查,让人震惊的是,小小的盘乐村竟然有500多座古墓,发掘一番后,考古队发现,墓葬多是缺少考古价值的近代墓,而且多数墓葬已经被盗取一空。 即使是这样,考古工作依然要继续,这天,考古队开始对一座编号为M218的墓葬进行清理。这座墓葬距离地表只有4米,刚开始,考古队认为此墓和也是没什么考古价值的近代墓,所以并没有抱有很大的希望。 没想到,到了中午,却突然有了惊人的发现。从现场清理出来的石砖发现,这座墓葬极有可能是一座清以前的墓葬,同时这些砖是平铺在墓顶上的,是一种古代常见的防盗设计。一旦盗墓贼进入墓葬,发现平铺的方砖,会以为是打到了墓低,从而认为此墓是空穴。竟然有防盗设计,墓葬里面会不会埋藏着什么稀世珍宝呢? 当墓门被考古队打开之后,队员们一看,心情急转直下,墓室只有4平方米,非常狭小,也没有棺椁,没有随葬品,正中只有一张床榻,上面平躺着两具尸骨,是夫妻合葬。 队员们的视线往墓室深处看,又是一惊,墓室周围的三面墙壁上面,画满了精美的壁画。三幅壁画内容不一,一幅是绘制的是与中医药有关的制药过程,内中还画着一部《太平圣惠方》,这部书是宋朝有名的医书,另外一幅绘制的是有关宋朝杂居的内容 ,最后一幅壁画绘制的是佛祖涅槃的内容。 同时,整个墓室的砖还经过人工的打磨对缝,非常的平整,砖面也经过处理,非常的平滑,甚至还在上面涂抹了树胶,以控制砖表面的吸水性,使得壁画可以直接的绘制在上面。 这些绚丽的壁画,加上墓顶的防盗设计,和做工细致的墓砖,无不证明着墓主人的重要的身份,可是墓室为何如此简陋?为何会没有随葬品和棺椁呢? 此墓还没有深入挖掘,就已经有些扑朔迷离,考古队希望能找到墓志来破解这些谜团。没想到,考古队找寻了一周,并没有发现墓志,反而发现了更多谜团。首先他们发现墓室的填土是一次性回填的,没有二次挖开的迹象,也就是说床榻上的两人是同时间下葬的,怎么会这么巧合? 考古队便想到会不会是殉葬,可是仔细地检查两人,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外伤,以及服用药物的痕迹。 另外墓主夫妇的头发是棕红色的,再测量身高,男性骨架长1.8米,女性的骨架长1.65米,两人只是简单地盖了竹纤维的毯子。种种身体特征似乎都在证明,墓主夫妇并不是汉人,这让考古队判断,他们会不会是来自的中亚袄教徒。因为袄教徒的墓葬习俗就是不用棺椁而用木榻,而且不用任何的陪葬品。可是从壁画的内容看,都是典型的汉人喜好。这又自相矛盾了。 此时墓里面又有新的发现,发掘的队员发现女墓主的的手上握着铜钱,这是汉人下葬的一个习俗。另外女墓主的脚看上去显得特别小,像是缠了足。在宋朝的时候,汉人的大户人家已经会进行缠足,要是女墓主是缠足的话,那她就可能是汉人,而不是中亚人了。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考古队先是提取两人的头发拿去检验,看看是两人的头发本来就是棕红色的,还是因为时间和埋葬环境的变化使得黑色素减退形成的。 在提取女墓主的头发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周折,女墓主的头发非常的凌乱,上面还插着一把六厘米长的小木梳,应该是下葬的时候,给她梳了一个发簪。为了尽可能的保留物品,考古队员只好先小心的取下小木梳,然后再提取头发。 头发被送去检测之后,考古队又请来了骨科医生来到现场鉴定女墓主的脚。经过骨科医生的仔细测量和反复测量,最后得出了结论,女墓主的腿骨发育形态正常,没有发现有遭受外力压迫的迹象。也就是说,女墓主生前并没有缠足。 现在只能等头发检测结果出来再做判断。很快,检测结果出了,由于头发样本的质量不高,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墓主夫妇的准确人种,只能排除是蒙古人种的可能。汉人正是蒙古人种,也就是说排除了墓主夫妇是汉人的可能。 有了科学的检测辅助,在通过壁画和种种合理的推理,考古队大致推测出了墓主夫妇的身份。宋朝的时候,一对具有中亚血统的的夫妇长期居住在陕西,从事着和中医药有关的职业,这也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因而有经济实力来修饰墓室。 同时这对夫妇喜爱杂居,并且受到了周围汉人的影响,日益的被同化,逐渐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惯,还对佛教很有兴趣,最后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祸端,两人同时离开了人世。在下葬的时候,周围人极其地尊重他们,用汉人的习俗和他们原来的习俗相结合下葬。 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墓室里没有汉人墓葬中惯有的棺椁和陪葬品,而是用了床榻,同时墓主夫妇又像汉人那样手握铜钱下葬,同时为了寄托哀思,亲友把墓主夫妇生前在陕西养成的喜好绘制成了壁画。
2009年,陕西考古队挖掘古墓,当墓门被打开,众人大吃一惊,墓室狭小且没有棺椁和
麒阁史观
2024-12-18 17:21:2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