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新四军运送物资,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突然浓雾四起,团长暗叫不好,下令加快速度,不料前方忽传来激烈枪声,他们竟然和日军迎面撞上。 1942年冬天,新四军第七师筹集了一批物资,准备经过和县送到盐城。和县的马长炎团长接到命令后,非常重视,当即带着三个连,在必经之路等待。 很快马长炎团长就和运输队成功会合,马长炎一看运输队的规模,不禁大吃一惊,队伍排开足足有一公里长,200名老乡组成挑夫队伍,浩浩荡荡,肩挑车载,物资都是一些银元、油布等重要物资,为此第七师还考虑到和县的部队兵力可能不足,特地加派了两个连随行。 这一下,马长炎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千斤重。当时和县周围的情况非常的复杂,遍布敌人据点,在乡里,还有大量伪军派出的探子。运输队的目标过大,为了避免暴露,马长炎决定尽量在夜间行军。 可是这么大的队伍,想要避开日军的据点和封锁线,谈何容易。马长炎开始本来制定了一条比较隐蔽的曲折山路路线,但是没想到队伍的规模如此大,如果走原路的话,目标太大,而且很慢,可能会暴露。思来想去,他决定临时更改线路,他准备从和县西北出发,进入花山脚下的石灰张村,而后再进山,这里是两县的交界地带,人烟稀少,山高地阔,依山傍水,地势很是险要。 走这条路一来可以迅速的穿过日军封锁线,二来也有利于隐蔽。傍晚,马长炎以两个连为前卫,一个连为后卫,两个连放在左右,四面排开保护,以确保万无一失。 对于出发后,运输队的老乡都非常的有运输经验,很是配合,所以队走的很快,不一会就到了石灰张村,稍作停留,马长炎招呼众人进山,只要穿过去,就安全了。 没想到,队伍刚出发一会,天气忽然骤变,浓雾四起,山间的能见度一下子降低了许多,加上又是晚上,很有些伸手不见五指的境地。这个时候前面的侦察员跑来报告,能见度只有几米,现在前方连哪里是路哪里是险崖都分辨不清了。旁人建议,是不是停下来,待侦察班侦察以后再前进。 马长炎知道,越是这个时候,队伍越不能停,要是后面雾更大了,那就想走也走不了了。好在进村之后,他做了准备,找了一个熟悉山里情况的向导。马长炎把队伍进行收缩,变成了一条队列,而侦察班的战士在向导的带领下在前面开路,运输队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继续向前。 山里的浓雾丝毫没有消散的迹象,反而是越来越浓烈了。马长炎不禁担忧起来,这样的地形,要是日军提前在这里设伏,那后果不堪设想。 不料,马长炎的思绪未落,意外却发生了。侦察员气喘吁吁的跑来报告,前面不远处发现了大队人马,身份不明。马长炎一惊,大叫不好,急忙下令各部做好战斗准备。话音未落,前面就传来了激烈的枪声。 马长炎一听是三八大盖的声音,断定是日军无疑。他当即带着三个连分别从正面和两翼抢占制高点。好在日军似乎并不是有备而来,双方似乎是在阴差阳错之中撞上的,所以枪响之后,日军也有些乱,等反应过来,马长炎已经带着部队率先抢占了几个山头。 日军见先机已失,懊悔不已,立即摆开炮阵,用迫击炮向着山头猛轰,此时的大雾反而成了战士们的护身符,日军炮弹纷纷打偏,无一命中。马长炎听着炮声,知道日军后面便会冲锋,他赶忙让擅长夜战的3连立即组成投弹小组,准备把日军的冲锋压下去。 果然,炮声一停,日军就发起了冲锋,三连的战士早就备好了手榴弹,待机多时,等日军靠近,马长炎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将一颗颗手榴弹投了出去。火光似乎在雾中开了花,好不壮观,随着一声声此起彼伏的爆炸声,日军的冲锋也被打了下去。 日军岂肯善罢甘休,退回去不久,他们就架起了轻重机枪,向着山头猛烈的扫射,另外一边又派出部队,准备迂回包抄,从后面拿下山头。没想到,就在日军爬到山腰的时候,大雾忽然散去,马长炎及时的发现了日军的偷袭意图,急忙调集火力,把缺口堵上。 双方就这样,一直打到早上。周围的老乡听到枪声,知道是新四军在和日军战斗,纷纷冒险去前沿,帮忙转运伤员,运送补给。日军当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只是觉得奇怪,为何新四军的阵地这般坚固,多次冲锋,都没能拿下。 最后,到了下午,日军渐渐不支,悄悄的撤出了战斗。马长炎见日军已撤,也来不及打扫战场,就下令重新出发。 此时部队已经相当的疲劳,本应该休息一番,但是马长炎清楚的知道,此地不宜久留,日军说不定还会回来。物资留在在这里一秒,就多一份危险,为此,他只能忍痛下令,部队继续急行军。接到命令,战士们也非常的理解,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大家不顾疲劳,经过一晚上的急行军,最终把物资完好无损的送到了目的地。 在返回途中,马长炎特地带着部队绕道回到石灰张村。战士们看着眼前的场景,战斗往事历历在目,众人遥望远处,久久说不出话。
抗战中,新四军运送物资,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突然浓雾四起,团长暗叫不好,下令加快
麒阁史观
2024-12-17 00:19:18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