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27日-28日,2000多位学生冒着倾盆大雨步行来到国民政府请愿,

麒阁史观 2024-12-11 15:26:20

1931年9月27日-28日,2000多位学生冒着倾盆大雨步行来到国民政府请愿,愤怒的学生还直接殴打了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捣毁了他的办公室。蔡元培和陈铭枢出来与学生相见,然后却遭到学生殴打。   东北沦陷,消息像炸雷一样在全国炸开。   短短四个月,东三省就没了,一时间,全国上下骂声一片。   都在问:难道交税养的士兵都是吃干饭的吗?   彼时,老蒋还在江西“围剿”红军,奉行“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   事变一爆发,他也不得不灰溜溜地回了南京,琢磨怎么应对日本人。   他的策略是:先忍着,不抵抗,指望国际社会主持公道。   说白了,就是把宝押在了国联身上,以为装可怜就能换来同情。   9月29日,中国代表施肇基向国联递交了声明。   详细说明了事变经过和中国未抵抗的事实,请求国联介入,恢复原状。   结果日本方面指责是中国军队先挑起的事端,并且拒绝接受第三方调解。   国联最后就来了一句不痛不痒的“紧急预告”,要求中日双方撤兵。   中国当然同意,可日本根本不鸟国联。   国联又下了两次最后通牒,要求日本撤兵,可人家还是该干嘛干嘛。   老蒋一看这招不行,又赶紧让代表在国联理事会上提议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可当时的美英苏三国,都是“吃瓜群众”,嘴上说着同情支持,实际行动一点没有,都在观望。   这下,东北彻底沦陷了。   国民政府持续保持沉默,全国民众都急了。   各大城市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集会。   南京20万人,上海20多万人,北京也是20多万人。   大家都在催促国民政府要强硬点,向日本宣战,停止与他们的经济往来,并组建抗日武装。   上海码头上,3.5万名工人开始罢工,日资纱厂的工人们也纷纷响应。   此外,还有超过80万的工人自发组成了抗日救国组织。   学生更是冲在前面,示威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可政府还是没啥动静。   学生一看和平抗议没用,直接杀到南京请愿。   9月27日,南京下着大雨,两千多名学生冒雨集会,抗议情绪高涨。   甚至对外交部长王正廷动了手,还砸了他的办公室。   北京大学的学生也跑到南京街头示威,结果被警察抓了,事情越闹越大。   甚至蔡元培这位在五四运动时力挺学生的校长,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学潮中,也被学生打了。   “二次革命”后,蔡元培的思想开始从革命转向改良。   他对孙中山搞“护法”另立政权那一套不感冒,还因此被国民党人抨击过。   蔡元培对学生们热衷参与活动挺担忧的,他觉得要救国家,最关键的还是得重视学问。   但当时国内外形势严峻,他的话学生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和学生有点对立。   1928年后,蔡元培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本该和教育界脱离关系。   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让他担任“特种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他又被推到了学生运动的风口浪尖。   蔡元培在国民政府讲话时提到,国家危难时刻,学生不能忽视学业。   为了爱国而放弃学习,损失和失去国土同样严重。   一大群学生从南方来,涌到中央党部门口要求见官,现场情况一度变得很乱。   蔡元培和陈铭枢被派去接见学生,结果蔡元培还没开口就被学生拖出去打了,陈铭枢也被木棍打晕了。   当时的报纸报道说,蔡元培年纪大了,被学生拽着走了半里地,头部也受了重击。   后来被送到医院,幸好没啥大碍。   示威的学生在《告民众书》里则说,他们砸了外交部,扯下了国民党的旗帜,还把蔡元培和陈铭枢这两个“走狗”打了一顿。   国民党要人邵元冲在日记里写道,当时中央临时常会正在开,蒋介石提出辞职。   结果学生冲进来见人就打,见东西就砸,还抢了守卫的枪。   后来工作人员抓了十一个学生,经于右任和吴稚晖劝说,才把学生放了。   蒋介石在日记里气愤地说,学生太猖狂了,老先生们还主张宽容,这样下去国家秩序就乱了。   这已经开始露出杀机了。   这种情况下,一个资深的教师和一位高级军官被学生如此对待,确实不太合适。   事后,蔡元培对新闻界说,他理解学生的爱国情绪,但对“学风沦替”的现状很担忧。   之后事态进一步升级。   南京、北平、上海等地数千学生联合示威,再次包围国民党中央党部,砸了党徽和岗亭,还绑架了警察和党部职员。   下午,他们又砸了《中央日报》报社,还放火烧了。   国民政府出动大批警察和宪兵镇压,在珍珠桥附近打死打伤30多个学生,逮捕近百人,这就是“珍珠桥惨案”。   王正廷后来提起,他觉得在外交工作中最自豪的是那次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经历。   而最让他感到不幸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学生面前吃了耳光。   当时,中国驻巴黎大使施肇基也被学生打了,愤而辞职。   代理外交部长顾维钧也跟着辞了职。

0 阅读:36
麒阁史观

麒阁史观

史明如镜,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