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

喷火龙来了 2024-12-10 20:43:18

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但他说出女人名字时,大家脸色都变了。长子说:“那个女人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但茅以升还是把女人接进了家,还多了一个女儿。 1967年,72岁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站在病床前久久不愿离去。而床上的人是他相伴四十余载的发妻戴传蕙。 戴传蕙的离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六个子女轮流守在老父亲身边,生怕他想不开。 1968年春天,茅以升突然召集六个子女到家中议事。他说要和孩子们商量一件大事:自己年事已高,需要有人照顾起居,想要续弦。 起初,几个子女觉得这个想法可以理解,毕竟父亲已经72岁高龄,确实需要人照料。但当茅以升说出那个名字时,屋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权桂云,这个名字对茅家的子女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50年,他们就知道父亲在外另结新欢的消息。 这位比父亲小29岁的苏州女子,不仅与父亲保持了多年的地下情,还生下了一个女儿茅玉麟。当时母亲戴传蕙选择了隐忍,没有声张。 长子茅于越第一个站了起来:"如果权桂云进门,我就和您断绝关系!" 其他几个子女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茅以升却出乎意料地坚持己见。 会议就这样不欢而散,茅于越摔门而出。第二天一早,他就买了去美国的机票。 茅以升最终还是把权桂云母女接进了家门。 六个子女纷纷选择离开老宅,去外地工作生活。有的去了外省,有的去了国外。 茅于越更是再也没回过老家,连过年都不愿意回来。 茅家老宅里,多了权桂云和茅玉麟两个人。 茅于越,这个1919年出生的长子,是茅以升最为重视的孩子。在他出生时,茅以升正准备远赴美国深造。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年轻的戴传蕙独自抚养着刚出生的茅于越。茅以升在美国攻读学位的三年里,母子俩相依为命。 1922年,茅以升带着康乃尔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卡耐基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回国。此时的茅于越已经会跑会跳,能背诗会算术。 回国后的茅以升开始在各大高校任教,走南闯北。戴传蕙带着茅于越跟随丈夫奔波,一家人总算团聚。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茅于越又多了几个弟弟妹妹。茅以升工作繁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落在戴传蕙肩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以升被任命为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这座凝聚了他大量心血的大桥,成为了阻挡日军的重要防线。 1937年,为了阻止日军推进,茅以升不得不亲手炸毁这座大桥。那段时间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安慰。 战争年代,戴传蕙为丈夫的安全日夜担忧,渐渐患上了抑郁症。茅于越看在眼里,对母亲的付出深感心疼。 1946年,27岁的茅于越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这一年,他得知父亲在外与21岁的权桂云相恋的消息。 消息传来时,戴传蕙正在家中养病。茅于越第一次对这个一向敬重的父亲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1950年,权桂云生下茅玉麟的消息在家中炸开。茅于越的几个弟弟妹妹也都知道了这件事。 戴传蕙选择了原谅,但茅家的几个子女却无法接受。尤其是茅于越,他开始疏远这个让母亲伤心的父亲。 茅以升承诺不再与权桂云来往,但仍然会定期给她们母女寄去生活费。这件事成为茅于越心中永远的刺。 随后的十几年里,茅于越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很少回家。他能看到母亲一天天憔悴下去,却无能为力。 1967年母亲去世后,茅于越对父亲的态度更加冷淡。当得知父亲要把权桂云接进家门时,他选择了彻底断绝关系。 这个决定让其他几个子女也纷纷效仿,原本和睦的家庭走向分裂。六个子女中,有的远赴国外,有的去了外省。 茅于越在国外安家落户,即使偶尔回国,也只住在宾馆里。亲戚们多次劝他去看看年迈的父亲,他始终没有松口。 多年后,当记者问起这段往事时,茅于越只说了一句话:"有些伤害,是无法原谅的。" 1968年,权桂云正式搬进了茅家老宅,带着她的女儿茅玉麟。 茅以升的几个子女再也不愿踏入这个家门半步。就连过年过节,他们也只是打个简单的电话,或者派人送些礼物。 权桂云在这个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当茅以升的子女们回来看望父亲时,她都会主动回避,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茅玉麟这个私生女的身份,也让她在这个家庭中倍感压力。尽管她是茅以升的女儿,但其他子女从未承认过这个妹妹。 1975年,年仅50岁的权桂云因病去世。 权桂云的离世对年近八旬的茅以升打击很大。这位桥梁专家的记忆力开始衰退,逐渐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在茅以升混沌的记忆中,总是会不停地呼唤"蕙君"。茅玉麟成了照顾茅以升晚年的唯一亲人。

1989年11月,93岁的茅以升在北京协和医院病危。他最大的心愿是能见儿子茅于越最后一面。 茅玉麟知道大哥不会来,于是模仿茅于越的笔迹写了一封信。这封伪造的谅解信,安慰了茅以升。 11月12日,茅以升去世。

0 阅读:14
喷火龙来了

喷火龙来了

你喜欢的,才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