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明末徐霞客《江右游日记》:记了多少处江西溶洞?

崇祯十年(1637 年)春天,江西吉安府的山林里,一个穿着粗布长衫的中年人正举着松明火把,弯腰钻进一个狭窄的洞口。火把的

崇祯十年(1637 年)春天,江西吉安府的山林里,一个穿着粗布长衫的中年人正举着松明火把,弯腰钻进一个狭窄的洞口。火把的光映着他满是泥点的脸,他却毫不在意,一边走一边从怀里掏出纸笔,借着微光飞快记录:“洞石色皆赭黄,质甚粗,疑即黄土所结,而坚若石也”—— 这人就是徐霞客,而他此刻写下的,正是后来《江右游日记》里关于江西溶洞的细节。很多人知道徐霞客爱游山玩水,却少有人留意,他在江西这段旅程里,几乎把一半精力都花在了钻溶洞上,那他到底记了多少处?

先说说徐霞客为啥偏偏对江西溶洞 “上瘾”。明末的时候,江西的喀斯特地貌比现在保存得还好,尤其是吉安、赣州一带,山里藏着不少没被人探索过的溶洞。徐霞客跟别的游客不一样,他不只是看风景,还喜欢研究溶洞的结构、石头的样子,甚至水流的方向,有点像现在的地质学家。而且他那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体力却好得很,有时候为了进一个溶洞,得爬十几里山路,甚至要让当地人帮忙搭梯子才能下去,这份劲头放在今天都让人佩服。

再回到核心问题:《江右游日记》里到底记了多少处江西溶洞?翻完整本日记你会发现,徐霞客在江西待了差不多四个月,从吉安到赣州,再到抚州,前前后后探了 12 处溶洞。可能有人会说 “我之前看到说 13 处”,其实差别在于要不要算 “栖真岩”—— 这个岩穴虽然也算溶洞的一种,但徐霞客没进去细看,只在洞口记了几笔,所以多数研究者还是把它排除在外,算 12 处比较准确。

这 12 处溶洞里,最精彩的要数这 3 处,连当地村民都不敢靠近,徐霞客却敢闯进去:

第一处是吉安永新的 “麻叶洞”。这地方现在还有,不过知道的人不多。当时徐霞客找当地村民带路,村民都摇头说 “里面有妖怪,进去就出不来”,甚至还有人说之前有猎人进去过,再也没回来。徐霞客不信邪,自己拿着火把就进去了,结果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妖怪,反而有很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有的像柱子,有的像莲花,他在日记里写 “石隙透漏,若窗棂然,阳光射入,璀璨夺目”,光看文字都能想象出有多美。他在里面待了快两个时辰,出来的时候村民都惊呆了,说他是 “神人”。

第二处是赣州宁都的 “金精洞”。这个溶洞比麻叶洞大得多,里面能容纳上百人,而且有好几个岔洞,像个迷宫。徐霞客进去的时候带了两个当地的樵夫,结果走了没多久就迷路了,火把也快烧完了,樵夫吓得直哆嗦,想往回走。徐霞客却很冷静,凭着自己记路的本事,顺着水流的声音找到了出口。他在日记里详细记了每个岔洞的区别,比如 “左洞狭而暗,右洞宽而明,中洞有石池,水甚清冽”,后来有人根据他的记录去探洞,发现跟他写的一模一样,连石池的位置都没差。

第三处是抚州南丰的 “仙岩洞”。这个溶洞最特别的是里面有一条地下河,徐霞客想坐船进去,结果当地没有小船,他就找了个大木盆,自己坐在里面,让村民推着木盆往前走。地下河的水很凉,他的衣服都被打湿了,却还在观察河两岸的石头,记下水的流速。他在日记里写 “河宽丈余,水深三尺,两岸石乳下垂,触之冰凉”,这种细节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顾着冷了,哪还会记得记录。

可能有人会问:徐霞客记这些溶洞有啥用啊?放在现在看,这些记录可太值钱了。首先,他的日记是中国最早详细记录江西喀斯特地貌的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地质报告还早两百多年。现在地质学家研究江西溶洞的时候,还会参考他的记载,比如麻叶洞的钟乳石形成年代,就跟他描述的 “质坚若石,色赭黄” 能对应上。其次,很多溶洞因为他的记录,现在成了 “活化石” 景点,比如金精洞现在已经是国家 4A 级景区,门口还立着徐霞客的雕像,游客去了都会先读一段他的日记,再进洞参观,也算一种 “古今对话”。

而且徐霞客的探洞精神,放到现在也很有意义。现在很多人旅游都是 “打卡式”,到一个地方拍张照就走,很少有人会像他那样深入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自然。徐霞客当年没有 GPS,没有专业装备,全靠一双脚、一支笔,却留下了这么珍贵的记录,这份 “较真” 的劲头,不管是对旅游还是对我们做别的事,都挺有启发的 —— 有时候慢一点,深入一点,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如果你有机会去江西这些溶洞,你最想看看徐霞客笔下哪一处的景色?是有 “璀璨夺目” 钟乳石的麻叶洞,还是藏着地下河的仙岩洞?或者你还知道徐霞客游记里其他有趣的探险故事吗?评论区聊聊~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也可以分享给喜欢历史或者旅游的朋友,一起聊聊这位 “古代探险达人”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