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火葬不用争了,新的丧葬方式出现,一年以后就直接“土归土”了。 “入土为安

常常说说 2024-12-07 17:28:07

土葬、火葬不用争了,新的丧葬方式出现,一年以后就直接“土归土”了。

“入土为安”是根植于我们文化中的传统观念,但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墓地价格水涨船高,不少人开始感叹“死都死不起”。

“尘归尘,土归土”,这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我们从自然中来,最终也将回归自然,落叶化作春泥,滋养着下一代的生长;小动物的躯体分解,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而遗体堆肥,正是将这种自然循环的理念应用于人类身后事的一种新型殡葬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土葬和火葬的选择,让我们在生命终结后,也能以一种更自然、更环保的方式融入大地。

传统殡葬方式,例如土葬,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防腐剂和棺木材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火葬虽然节省了土地,却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农民堆肥牲畜尸体由来已久,这种古老的做法启发了建筑师卡特里娜·斯佩德,她意识到,如果动物尸体可以堆肥,为什么人类遗体不行呢?于是她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种自然降解过程应用于人类遗体处理。

斯佩德与团队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堆肥系统,模拟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他们将遗体放置在一个充满木屑、苜蓿和稻草等有机物的容器中,这些材料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加速遗体的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森林里枯叶、金花鼠和树枝腐烂分解成表层土壤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循环。

遗体堆肥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埋入土中”,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步骤,确保最终产物安全无害。

首先,需要对遗体进行预处理,去除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植入物,将遗体放入一个特制的容器中,并加入木屑、苜蓿、稻草等有机物,这些材料可以调节碳氮比,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营养。

在接下来的30天左右,容器内的温度会逐渐升高,最高可达55摄氏度,高温环境下,微生物会迅速繁殖,将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和药物残留也会被分解掉。

分解完成后,工作人员会对剩余物进行处理,剔除骨骼、牙齿等无法被分解的物质,以及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医疗植入物。这些非有机物将按照当地规定进行处理。

最后,经过干燥和固化,遗体就转化成了一立方米左右的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料,这些肥料可以用于种植花草树木,让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滋养新的生命。

与传统的土葬和火葬相比,遗体堆肥更加环保,它只需要火葬八分之一的能源,并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远低于火葬和土葬,这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减少环境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遗体堆肥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在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尤为重要,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的殡葬选择,让生命终结后也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遗体堆肥的安全性,害怕病原体传播的风险,事实上,高温分解过程可以有效杀死大多数病原体和药物残留。

当然,并非所有遗体都适合进行堆肥,例如,患有某些严重传染病的逝者,以及近期接受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逝者,都不适合选择这种方式。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不仅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殡葬选择,它让我们在告别这个世界时,也能以一种更环保、更自然的方式回归大地,滋养新的生命,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24

用户12xxx24

2
2024-12-07 18:07

杀人弃尸地呗 参考神探夏洛克

常常说说

常常说说

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