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方索·卡隆在🟡🐎大师班上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幕后的创作「《哈利

海琦娱乐磕代表 2024-12-07 16:07:59

阿方索·卡隆在🟡🐎大师班上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幕后的创作

「《哈利·波特》必须要有音乐,但在整个系列中,这集已经算是音乐最少的一部了。

那时没想过那么快就要拍《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这样的片,我拍完前一部片时写好了《人类之子》的剧本,但还没找到地方拍,一时之间陷入失业状态。那时我也结婚了,太太快要生小孩,经济方面比较有压力。当机会来找我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我不太擅长拍这种奇幻片,但好友吉尔莫·德尔·托罗打给我说:「你怎么不接!」,还侮辱我,要我赶快去买书来看,不能把机会推掉。

我也只好去买书来看,看完书后觉得也是可以拍,就促成了这件事。回想起来,《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是个好太太,是愉快的婚姻。她教了我很多视觉特效,再来是帮我介绍了之前不想跟我拍《人类之子》的人,我们一起拍完这部片后,对方就愿意跟我拍了。

我不会将自己的作品和前两集比较,我只是让故事合理。这部片是在谈主角从童年慢慢走向青少年时期,一切都跟创伤有关,但同时还是要吸引小孩的注意力,毕竟《哈利·波特》是合家观赏的作品,不能太过阴暗,让小孩感到害怕。

对我来说,这部片最初的原则是我认为幻想和奇幻还是要有其基础,《哈利·波特》的重点不是魔法、巫师,一切都关乎角色本身。我会以隐喻来传递这个想法,譬如卢平虽然是个狼人,但他平常是位很和善的叔叔,同时有酗酒问题,他也有表现出这部分。当时我们要描述阿兹卡班时,想找现实世界作为参照,就以阿富汗战争的时事作为隐喻和指涉。

《哈利·波特》第一集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选角、美术设计都非常了不起,做出了让观众可以想像的世界,如果只是纯粹的奇幻或幻想,我们会认为和世界完全脱离。所有幻想都要与真实世界连结,让观众能摸索整个世界观的样貌。

《哈利·波特》比较像哈利拿着魔杖,是一个从小孩、青少年到成人之间成长过程的隐喻。拍了这么多集,其实是成长的不同阶段,所以我可以有所连结,知道该怎么说这个故事。但是对于超英那种穿着紧身衣、穿着红袍、戴着头盔的那种,我就没有办法。

我之所以会拍电影不是为了结果,而是在过程中可以学会什么,进而应用到下一部作品。我尽可能不重复,是因为我想要接受挑战,很喜欢那种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感觉,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最好的表现。

我会接《哈利·波特》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拍这样的电影。拍完之后,他们还问我要不要拍下一集,我就拒绝了,因为我不想要待太久、待到大家都不欢迎我,且最后可能就会照着既定模式走,而不是边做边学对我来说。」

卡隆还分享了很有趣的一个幕后花絮,「我拍哈3跟分镜师合作,有一幕是在下雨,我希望水珠能结成冰滴掉落下来,我跟分镜师解释这个场面,一周后他们在我尚未看过分镜表的情况下就发给大家,我听见大家都惊喜称赞这个画面太神奇、太棒了!把想法跟画面提升到了神奇的时刻!我听了当然引以为荣,但看到分镜表时才发现,因为我的英文蛮烂的,我是跟分镜师说水结成冰(ice),但他们以为是眼睛(eyes),结果画出来就变成从天上掉下很多眼球!结果我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跟大家解释,其实我的意思不是这样⋯⋯」

0 阅读:0
海琦娱乐磕代表

海琦娱乐磕代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