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仲夏,一个瘦削的女人提着行李箱站在一座幽深的府邸门前,男人冷冷的声音在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03 21:41:58

1929年仲夏,一个瘦削的女人提着行李箱站在一座幽深的府邸门前,男人冷冷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要走就别回头!五年,你要是没在上海饿死,我手掌给你煎鱼来吃。” 1929年仲夏的一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在四川一座幽深的府邸门前,一个瘦削的女人正独自提着行李箱,神情凝重而坚定。 她就是夏之时的妻子董竹君,此时正准备离开丈夫,只身前往上海闯荡。 就在董竹君即将迈出府邸大门的那一刻,身后突然传来夏之时冰冷的声音:"要走就别回头!五年,你要是没在上海饿死,我手掌给你煎鱼来吃。" 字字铿锵,句句决绝。 董竹君的脚步微微一顿,背影略显孤单,但她并没有回头。府邸深处,几个孩子的哭声隐隐传来,让她的心像被刀绞一般痛苦。一行清泪悄然滑落,但董竹君终究没有发一言,只是默默挺直了脊梁,一步一步向前走去,走向未知的前路。 这一年,董竹君29岁,她与夏之时结婚已有14年,是五个孩子的母亲。而如今,她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抉择。这些年来,夏之时在仕途上备受挫折,渐渐将自己沉沦于赌博、烟酒之中,甚至在酒后拿菜刀追砍董竹君。种种磨难,使得这个坚韧的女人再也无法忍受,终于下定决心离开。 但董竹君岂是等闲之辈,当年在青楼时,她就立下三条婚约:不做姨太太、要去日本留学、组建平等的家庭。 即便身处困境,她也从未放弃自我,始终要活得有尊严。这一次,她亦不会向命运低头。 据说,临行前,董竹君对夏之时说:"你放心,五年之内我在上海不会饿死。相反,我会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番事业,到时候请你来做客,吃我亲手煎的鱼。"字字铿锵,句句豪迈,正是董竹君铮铮铁骨的写照。 就这样,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董竹君毅然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前方是崭新的生活,她将在异乡白手起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寂寂女子,蜕变成令人仰慕的"上海滩女王"。 董竹君几乎是从零开始,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只能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打拼。 为了筹措资金,她一边打零工,一边变卖首饰,甚至沦落到街头卖艺。好不容易攒下一笔钱,又因遭遇骗子,血本无归。 然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董竹君并没有被困难击垮,反而愈挫愈勇。 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和靠谱的信誉,她渐渐积累了第一桶金,终于在1936年开设了"锦江川菜馆",从此走上了辉煌的创业路。 "锦江川菜馆"开业初期,同样困难重重。董竹君既当掌柜,又当跑堂,每天忙进忙出,不辞辛劳。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手艺和服务很快赢得了赞誉,顾客越来越多。 "锦江"的名气渐渐传开,上海滩名流政要纷纷慕名前来。董竹君也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令人瞩目的女强人。 回想当年夏之时的话,不免让人唏嘘。 五年之约转瞬即至,董竹君不仅没有在上海"饿死",反而靠着自己的本事开创了一番事业,成为无人不晓的"锦江女王"。 相比之下,夏之时的境遇可谓天壤之别,仕途失意,又终日沉湎酒色。 离婚后的董竹君,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虽然她与夏之时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并未熄灭。她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她、爱她的人,共度余生。 在一次社交活动中,董竹君结识了名叫陈清泉的男子。陈清泉是一位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风度翩翩,谈吐间透露出深厚的学识和修养。 他的儒雅气质让董竹君不禁联想起初识夏之时时的情景。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很快便熟络起来。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时事政治,他们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交流起来畅快淋漓。 随着接触的增多,董竹君发现自己对陈清泉的感情日益深厚。 陈清泉也对她倾心不已,他欣赏她的才华和坚强,仰慕她的美丽与善良。 然而,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横亘在两人之间——陈清泉已有家室。他的妻子在家乡,贤淑温婉,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 面对这份禁忌的感情,董竹君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她不愿成为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也不想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她最终决定放弃这段感情。 她选择了成全,对陈清泉说:“你有你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能这样下去。” 这个决定深深刺痛了陈清泉的心,他理解董竹君的苦衷,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却无法排解。 为了逃避情感的煎熬,他投身于革命事业,希望通过为国家和民族的奋斗来淡化内心的伤痛。 可命运多舛,在一次革命行动中,陈清泉不幸牺牲。 他的离世犹如晴天霹雳,董竹君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悔恨和哀伤。 自此之后,董竹君的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虽然身边不乏追求者,但那些人要么是仰慕她的美貌,要么是看中她的财富,没有一个真正触动她的心弦。她明白,或许自己再也无法找到像陈清泉那样让她心动的人了。 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董竹君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和革命中。 她以独到的眼光和商业才能,将锦江饭店打造成了中外闻名的品牌。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999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