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南京,31岁的肿瘤科医生,在病人住院缴费账号上动了“手脚”,病人知道后,却欣然接受,这名医生连续做了14年,谁料,14年后,医院财务查账发现异常,查到是这名医生所为后,对他进行了通报,哪知,医生却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医生叫席玮,1974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父母都是当地医院的医生。从小,席玮就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席玮的童年记忆里,父母总是很忙,经常因为急诊病人而半夜被叫走。但无论多忙多累,父母对待病人的态度始终如一——耐心、细致、充满关怀。席玮记得有一次,一个贫困的病人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打算放弃治疗。父母得知后,不仅主动减免了他的部分费用,还自掏腰包为他垫付了住院费。 “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关心病人的生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印在了席玮的心里。 然而,真正让席玮坚定从医信念的,是那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暑假。那一年,席玮 15 岁。父母为了让他体验生活,将他送到了农村亲戚家。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更让席玮震惊的是,村里很多人生了病却因为没钱而无法得到治疗。 席玮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一位年迈的老人躺在简陋的土炕上,痛苦地呻吟着。他的家人满脸愁容,因为没有钱送他去医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 “难道就因为没钱,就要眼睁睁地看着生命逝去吗?” 席玮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回到城市后,席玮更加坚定了自己从医的信念。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去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大学毕业后,席玮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肿瘤科医生。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他感到无奈。 在肿瘤科,席玮每天面对的都是身患绝症的患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无法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得不选择放弃治疗。 席玮永远忘不了那个叫李秀英的病人。她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农村妇女,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肝癌。治疗费用高昂,李秀英的家人东拼西凑,才勉强凑够了第一期的治疗费用。 然而,几个月后,李秀英的病情再次恶化,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面对高昂的费用,李秀英的家人陷入了绝望。 “医生,我们实在拿不出钱了,能不能……不治了?” 李秀英的儿子哽咽着说。 看着李秀英痛苦的表情,席玮心如刀割。他知道,如果放弃治疗,李秀英的生命将很快走到尽头。 “不能放弃!一定还有办法!” 席玮暗下决心。经过一番思考,席玮决定悄悄为李秀英垫付 1000 元住院费。他没有告诉李秀英的家人,而是以“慈善项目”的名义,将钱打入了医院的账户,并谎称是公益善款。 李秀英顺利接受了第二次手术,病情也得到了控制。当她得知是“慈善项目”帮助了她时,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几天后,李秀英的家人却找到了席玮,执意要还钱。 “医生,我们知道这钱是您垫付的,我们不能白拿您的钱!” 李秀英的儿子诚恳地说。 席玮本想拒绝,但看到他们坚定的眼神,他意识到,直接资助会让患者感到不适,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从那以后,席玮改变了资助方式。他开始以“慈善项目”的名义资助患者,将钱打入医院账户,并谎称是公益善款。 席玮的善举从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资助的患者越来越多,资助的金额也越来越大。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席玮省吃俭用,甚至将请客吃饭的钱都省了下来。他不仅自己资助患者,还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参与。 席玮的妻子是一位小学老师,她被丈夫的善举深深感动。她不仅支持席玮,还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带着女儿一起去看望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 席玮的女儿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对公益事业充满了热情。她经常跟着父母一起去探望病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席玮的善举不仅温暖了患者的心,也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带动下,医院里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护士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 然而,席玮的善举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有人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面对质疑,席玮只是淡然一笑。他从未想过要宣扬自己的善举,也从未想过要得到任何回报。他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是想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心,去温暖这个世界。 2019 年,医院在例行查账时,发现了席玮的异常行为。经过调查,医院领导得知了席玮 14 年来默默资助患者的事情。 医院领导被席玮的善举深深感动,决定在院内通报表扬他。然而,当席玮得知此事后,却婉言谢绝了。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宣扬。” 席玮诚恳地说。 席玮的谦逊和善良更加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医院领导决定尊重他的意愿,不再进行公开表扬,但医院内部却掀起了一股学习席玮精神的热潮。 席玮的故事也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感动了无数人。他用 14 年的默默付出,践行着医生的崇高使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真正含义。
2005年,江苏南京,31岁的肿瘤科医生,在病人住院缴费账号上动了“手脚”,病人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2-03 09:41: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