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黑龙江一校长正在晨跑,突然一个学生跪在他面前,哭着哀求:“你能供我读书吗!”。校长一口答应了。谁知,7年后,校长却偷偷的搬家了。 1999 年 10 月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校园操场上空无一人,只有张洪生校长独自一人在晨跑。张校长年过五旬,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他喜欢在清晨跑步,这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突然,一个黑影从跑道旁的树丛中窜了出来,直奔张校长而来。 张校长还没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扑通”一声跪倒在他面前,紧紧抱住他的腿,放声大哭起来。“校长,求求你帮帮我,我想读书!”一个稚嫩而又带着绝望的声音传入张校长的耳中。 张校长定睛一看,这孩子他认识,是学校的学生王振宇。“王振宇?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张校长急忙把王振宇扶起来,关切地问道,“孩子,别哭,发生什么事了?” 王振宇泪流满面,哽咽着向张校长讲述了自己悲惨的遭遇:王振宇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他 6 岁那年,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他跟着奶奶和弟弟妹妹一起生活。奶奶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兄妹三人拉扯大,但在他 14 岁那年,奶奶因病去世。母亲将他们接去同住,但两年后,母亲也因胰腺癌离世。兄妹三人只好投奔父亲,但不久后,父亲也因病去世。失去双亲的兄妹三人,孤苦无依,最后被姑姑一家收留。 然而,姑姑家经济状况也不好,姑姑和姑父都是普通工人,要抚养自己的孩子,还要赡养老人,生活十分拮据。16 岁的王振宇为了减轻姑姑的负担,毅然决定辍学打工,供弟弟妹妹上学。他满怀希望地来到南方城市,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挣钱养家。但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由于没有学历、没有经验、未满 18 周岁,王振宇屡屡碰壁,没有一家工厂或公司愿意雇佣他。 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光了,王振宇只能流落街头,两个月的流浪生活,让王振宇尝尽了人间的冷暖。他意识到,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渴望重返校园,继续读书,但现实的经济困境让他无能为力。走投无路之下,他想到了张校长。 听完王振宇的讲述,张校长内心深受触动。他被这个孩子的悲惨遭遇所震惊,更被他的求学决心所感动。张校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王振宇的请求,答应资助他继续读书,并承诺每个月给他 50 元零花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王振宇感激涕零,对张校长说:“谢谢你,校长,我一定好好读书,报答你的恩情。” 然而,张校长做出这个决定,也意味着他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张校长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他有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妻子为了照顾儿子,只能辞职在家,全家仅靠张校长微薄的工资度日。 为了资助王振宇,张校长不得不去 40 公里外的学校兼职,经常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卖掉了家里的住房。但张校长从未向王振宇透露过自己的难处。他总是对王振宇说:“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事情不用担心。” 王振宇也明白,张校长为了资助他,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有一次,王振宇去张校长家做客,偶然间目睹了张校长儿子犯病时的场景。当时,张校长和妻子正拼命地按住犯病的儿子,不让他乱砸东西。 王振宇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意识到,张校长为了资助他,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王振宇不想再给张校长增添负担,于是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张校长得知后,心急如焚。他冒着严寒,穿着单薄的衣服,追上王振宇,将 20 元钱塞到他手里,劝他继续读书。 “孩子,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不要轻易放弃。”张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王振宇被张校长的无私付出深深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张校长的期望。 在张校长的资助和鼓励下,王振宇发奋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四年,张校长依然坚持每个月给他寄生活费,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王振宇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当他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张校长。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想要亲手将工资交给张校长,感谢他的养育之恩。然而,当他回到家乡时,却发现张校长已经搬了家。 经过多方打听,王振宇才知道,张校长为了供他上大学,卖掉了家里的房子。 王振宇找到张校长,得知真相后,他抱着张校长失声痛哭。“校长,谢谢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爸,以后,我养您。”王振宇哽咽着说。 张校长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抚摸着王振宇的头说:“孩子,你终于出息了,老师知足了。” 王振宇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张校长的恩情,他承担起了照顾张校长的责任,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他经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看望张校长,给他们买生活用品,帮他们做家务。张校长也把王振宇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两家人亲如一家。
1999年,黑龙江一校长正在晨跑,突然一个学生跪在他面前,哭着哀求:“你能供我读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2-02 19:15:29
1
阅读:141
用户17xxx79
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