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观陈传兴导演的电影《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是台湾

思雁随心体育 2024-12-01 23:38:36

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观陈传兴导演的电影《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是台湾导演陈传兴导演的有关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人生的文学纪录片。 其实我对叶嘉莹不是很熟悉,只是略知她是古典诗词的解读者,至于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我一概不知,正是这样的茫然,成了我急切打开这部长达两小时纪录片的理由。 本片以叶家老宅的布局为框架,分为六个段落即大门、脉方,内院,庭院,西厢房和“六”,同时还用意识流般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意境去勾勒叶嘉莹的故事,这样的分法与其中的内容是没有多大关联的,这样的做法与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是非常牵强的。全片从头至尾叶嘉莹一直在吟诵自己从少年到老年的诗作,但从未涉猎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假若能以叶嘉莹的诗作为线索,以叶嘉莹讲述每首诗词的背景为史料,那么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叶嘉莹传奇人生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导演始终只是让叶嘉莹吟诵着人们一知半解的诗作,配以城市建筑,古刹佛雕,春夏秋冬的交替,风雨雪晴的变换,让人茫然不知其要,如坠雾里,不知所云。 我认为,本片运用三种形式“纪录”了叶嘉莹传奇的一生:一是通过对叶嘉莹的采访,她不卑不亢,洋洋洒洒的自述人生路;二是通过她同事、朋友和学生的回忆和讲述,解读叶嘉莹为人处世的性格特点和卓尔不凡的学术成就;三是通过一些在制作者看来充满情趣的“空镜头”来展现叶嘉莹人生的意象。总的来说,看完本片,让我对叶嘉莹的生活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她于军阀混战的1924年出生于北京长安街的一座四合院,她是蒙古族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从政的父亲和教书的母亲为她从小学习古诗词提供了便利,在17岁时她就考上了当时北京的辅仁大学,师从大名鼎鼎的古诗词大师顾随。在此期间她经历了丧母、战乱,身陷困苦,流离失所的生活,同时,她也创作了不少感同身受的诗词作品,其在诗词方面的才华初露峥嵘。1948年,在上海结婚后的叶嘉莹随她的先生迁至台湾,在台湾大学从事古典诗词的讲解和研究,1965年,她先赴美国,后定居加拿大,1974年第一次回国探亲,1978年,改革开放后她主动申请回国,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继续从事着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本片有关叶嘉莹的学术成就,也就是古诗词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我留下了三点印象: 一是“弱德之美”。“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在研究朱彝尊的爱情词时,为了形容那种被压抑却不断持守的道德,创造的一个新词。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名词,而是贯穿叶嘉莹一生的价值观。“弱德之美”并不是“弱”,只是“不争”但“坚持”,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之下,不得不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一种品质。正如如叶嘉莹的朋友所言,她是“将自己退到一个位置,以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所有事情”。正如叶嘉莹在她同事的眼中,面对女儿与女婿意外车祸的死亡,过了几天,她又照常上班了,只是偶尔红红眼圈。 二是“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用她的亲身经历诠释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这一箴言,只有经历了白色恐怖,经历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流离失所,你才会对词有很深的理解,你才能成为一代词人。 三是叶嘉莹对诗人理解和认同的三个阶段:“在李商隐阶段是往深里走,在陶渊明阶段是把自己的人格建立起来,到杜甫阶段是开始变成广泛的博爱,然后是广大的关怀”。 本片最为有趣的是特别呈现了两句词跨越两岸、相隔十余年的佳话。叶嘉莹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时,一次在课堂上,顾随引用雪莱《西风颂》中“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写下了“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料”两句词,但却并未完成全诗。叶嘉莹课后借这两句凑成了一阙《踏莎行》,多年以后,顾随之女整理父亲遗作时,发现在1957年父亲同样用这两句次填了一阙《踏莎行》。师徒二人选用了同一个词牌,同一个韵脚,同一个意象,相隔十余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唱和。在本片中,导演选用了一男一女两人之声,分别吟诵着这两首词,重叠复合的剪辑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好似叶嘉莹和顾随在推杯换盏中,配合默契,同赋一词。 叶嘉莹最为令人感慨的是,在2016年至2019年,她将历年的稿酬以及出售北京、天津两地的房产收入总计约3600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以用来推动中华诗词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她获得了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后,就让我用“感到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做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0 阅读:0
思雁随心体育

思雁随心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