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会被万人唾骂,我也要改了国籍去英国!”1996年,公费留学的黄大年加入英国国籍,国人骂他忘恩负义,但当他再回到中国时,竟让2009年美军演习的航母舰队直接退后了100海里,他到底是什么人?连美国都对他为之忌惮退让三分?
黄大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广西地质大学的老师,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地球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特殊的年代背景,让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些词语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黄大年成长经历的一部分,恢复高考后,他抓住了机会,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
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本科、硕士,一路走来,优异的成绩和对科研的热情,让他成为了学校的青年教师,但国内科研条件的相对落后,让他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必须走出去,于是黄大年决定要出国深造。
1992年,黄大年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满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在初到英国,现实就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他发现自己很难接触到核心技术,导师的闪烁其词,同事的刻意回避,都让他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隔阂,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绝在外,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到最前沿的科研领域。
这种处处受限的状况,让黄大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他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自己的科研梦想将难以实现,更谈不上报效祖国,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和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充满风险的决定:加入英国国籍。
他知道,这个决定会引发巨大的争议,甚至会让他背负“叛国”的骂名,但为了获取先进技术,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抱负,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加入英国国籍后,黄大年的科研之路果然顺畅了许多,他获得了更多的科研机会,接触到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陪伴他到深夜,同事们都惊叹于他的勤奋和执着,在地球物理探测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他开发的新技术,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还在石油勘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05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工程师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
在英国的十几年里,黄大年并非没有动摇过,父母病重,他却无法回国探望,这种愧疚感一直折磨着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在他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他意识到,自己掌握的技术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渴望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国家。
2009年初,黄大年向妻子提出了回国的想法,他的妻子是英国人,对中国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应,因此对回国一事犹豫不决,面对妻子的犹豫,黄大年态度坚决:“要么跟我回国,要么离婚,”这句话,掷地有声,也体现了他回国的决心是如此坚定。
黄大年的回归,在中国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那些曾经骂他“忘恩负义”的人,此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证明了他的价值。
回国后的黄大年,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中,他常说:“我们已经落后太久,现在正是奋起直追的时候,”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在航空重力梯度仪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深海油田勘探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底,在中国临海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中,美国航母因为中方展示的精确探测能力而被迫后退了100海里,这一事件,在科技圈内迅速传开,也让黄大年的名字,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黄大年的回归为中国的探测科研增加新的动力,他一直在推动中国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曾多次带领科研团队出国考察合作交流,在工作上他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工作强度非常大,也对团队成员寄予厚望,他希望能够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长期的过度劳累,最终损害了他的健康,黄大年在一次出差时突然腹部痉挛导致昏迷,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医生确诊为胆管癌,虽然医生对黄大年进行了手术治疗,但最终还是因病情严重而去世,享年58岁,黄大年的离世,是国家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让无数人为之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