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粟裕七战七捷,可他却三次拒绝了陈毅的命令,毛主席了解原因后对军队来了一次

洋洋爱说史 2024-11-27 15:58:30

苏中战役粟裕七战七捷,可他却三次拒绝了陈毅的命令,毛主席了解原因后对军队来了一次大改革。 在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后,便下令国民党军队朝共产党的地盘挺进,而山东和苏中地区首当其冲,蒋介石的目的很明确,消灭在这两个地区的共产党军队,压缩共产党军队的活动空间。 陈毅临危受命全权指挥这次战役,而在苏中的粟裕部队也属于陈毅的管辖,只不过陈毅人却在山东境内,两人离得很远。 陈毅在了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后,提出了主动向淮南进攻的思路,分散国民党的兵力,从而减轻山东地区共产党军队的压力。 随后陈毅就将作战计划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毛主席在1946年6月26日回电,同意了陈毅的作战方案。 于是,身在山东的陈毅就跟身在苏中地区的粟裕发去电报,要求粟裕军团分兵一半,朝淮南地区进攻,对南京形成威胁。 作为老革命,同时也是战神级的人物,粟裕的作战指挥能力在部队当中堪称教科书级的人物,在国民党向苏中增兵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做作战部署,目的就是在苏中给国民党军队一个教训。 尽管粟裕手中只有5万多人,可他却非常有信心,一切就等着国民党军队入套,却不想这个时候陈毅让他分兵西进朝淮南进攻,这立马就打乱了粟裕的一切部署。 于是粟裕第一时间向陈毅回电,认为目前解放军处于弱势,不宜分兵作战,应该集中兵力打几个歼灭战,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与国民党那些军官之间的相互勾心斗角不同,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军官相互关系都非常好,而且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奋斗,所以对于粟裕拒绝执行命令,陈毅并没有生气。 陈毅仔细的考虑了粟裕的方案,也认可了粟裕的方案,只不过淮南地区压力很大,所以他降低了要求,希望粟裕能派出一个旅的兵力前往淮南地区。 这是陈毅第二次向粟裕下发的命令,在陈毅看来,粟裕手中抽调一个旅不是大问题,也不会影响苏中地区的作战部署。 却不想粟裕还是拒绝了,他亲自给陈毅回电,说明了苏中地区的情况,表示大战在即,这个时候调兵会影响士气,不宜调兵。 陈毅无奈了,只能是把情况告知给了延安的毛主席,而粟裕也把苏中的情况和他的作战计划告知给了毛主席,而难题落入了毛主席的手中。 然而蒋介石可不会给陈毅时间,在等待中央回复期间,国民党军队已经朝山东地区增兵,着急的陈毅再次给粟裕下达命令,希望粟裕派出部队朝淮南进兵,减轻山东的压力。 可粟裕在掌握了淮南的形势后,认为分兵淮南不仅不会减轻山东地区的压力,还会让苏中陷入陷阱,于是再次拒绝了陈毅的命令。 这个时候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就体现了出来,尽管远在延安,可他却非常了解蒋介石,在综合了陈毅和粟裕提供的前方信息后,毛主席做出决定,让粟裕的部队暂缓西进,就留在苏中。 果不其然,国民党军队在对山东发动进攻的同时,也对苏中进行了进攻,也幸亏粟裕没有分兵,因此才有粟裕在苏中地区面对国民党军队七战七捷的战功。 然而这场战役过后,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了部队出现的情况,那就是制度太乱,指挥不协调,主要原因是抗战结束后,共产党的军队在职务上还保留了新四军和八路军时期的职务。 这样就造成上级与下级离的太远,无法有效的掌握敌情,比如陈毅和粟裕,尽管陈毅是粟裕的上级,可陈毅对于粟裕战区的情况却并不了解,这样就容易出现局势判断错误的情况。 因此在1948年的时候,毛主席下令去除新四军和八路军所有的番号和职务,把共产党的军队统一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正是这一改革,极大的提升了解放军部队的作战效率,也使得军区司令可以清晰的掌握下面各个兵团的情况,有利于协调作战。 事实证明这一改制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在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当中,东野、华野就进行了一次协调作战。 尽管两个集团军分属不同的地盘,可因为军制分明,目标明确,在指挥上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 而毛主席这次对于军队改革,直到今天依旧在被沿用。

0 阅读:21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