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开国授衔,中央要求每一位将军自己先申请军衔,这位将军左思右想,他填了个“中将”,不过,正式授衔时,组织却让他升了一级,是“上将”,他颇感意外。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陈奇涵将军。 1955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中央决定对军队进行整编,实行军衔制。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授衔,被称为"开国授衔"。 当时,中央要求每一位将军都要自己先申请军衔。对于久经沙场的将领们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而慎重的选择。在众多将军中,有一位颇为特别,他就是陈奇涵将军。 陈奇涵将军是一位资深的革命家,对个人地位向来看得很淡。面对这次授衔,他左思右想,最终在申请表上填写了"中将"二字。这个决定背后,是他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个人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陈奇涵将军在申请表上写道:"中国革命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他还以诗言志:"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 对陈奇涵将军来说,个人的军衔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成败和人民的福祉。他深知,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这个关键时刻,他选择将个人融入集体,将理想高于一切。 令陈奇涵将军没有想到的是,组织上对他的评价和期望超出了他的预期。最终,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不是他申请的中将。这个结果,既出乎他的意料,也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事后,陈奇涵将军对这次授衔有过一番感慨。他认为,组织上给予他上将军衔,是对他多年革命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更是一种鞭策和鼓舞。他表示,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授衔,不仅仅是一个军衔的变化,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它让陈奇涵将军对个人与革命、理想与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不论个人地位如何变迁,革命理想始终不能动摇;不论个人得失如何,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能改变。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追求。 1955年的授衔,只是陈奇涵将军革命生涯的一个缩影。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投身革命,开始了他光辉的一生。 1926年秋天,陈奇涵带领一批学生回到家乡江西,在赣南地区开展工农运动。他们深入农村,宣传马列主义,发动群众,掀起一股革命热潮。为了扩大影响,陈奇涵还在多地捐资创办书店、印刷公司,主办进步刊物,传播革命的火种。 1927年,朱德将军在南昌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陈奇涵受朱德邀请,担任教育团的党支部书记和参谋长。他与朱德密切配合,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骨干。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许多人意志动摇,革命处于低潮。但陈奇涵的信仰却丝毫没有动摇。 就在这时,蒋介石给陈奇涵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去当自己的侍从室主任。这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但陈奇涵断然拒绝了。他婉言谢绝说,自己身体有恙,恐怕难以胜任。这虽是推辞之辞,却道出了他内心的선择。 此后,陈奇涵继续投身革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与战友们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不论是在革命根据地,还是在白区,他都勇往直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胆识和气概。 功成名就之后,陈奇涵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常告诫后辈,不论个人地位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党的宗旨,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世纪30年代,陈奇涵在苏区工作期间,毛主席曾到兴国县视察。当地负责人陈奇涵亲自下厨,为毛主席准备了一顿家乡饭。席间,有一道菜品让毛主席赞不绝口。主席当即赐名"四星望月",陈奇涵喜出望外。 40年后,时任国家主席的毛主席依然对那顿饭念念不忘。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主席提议把陈奇涵增补为大会代表。席间,他又跟身边的人讲起当年吃"四星望月"的趣事。陈奇涵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简简单单的一顿饭,竟让主席记了40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952年,他当选为江西省政协主席。次年,又被调任军事审判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在各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忠诚履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对后辈,陈奇涵总是严格要求。他曾先后给侄孙陈健写过两封信,让他到农场劳动锻炼,后来又动员他参军入伍。在这些要求的背后,是陈奇涵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接过革命的火炬,把党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981年6月,陈奇涵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回望他的一生,从青年学生到久经沙场的将领,从创业维艰的革命年代到新中国的建设时期,他都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所任职位上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55年开国授衔,中央要求每一位将军自己先申请军衔,这位将军左思右想,他填了个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1-23 17:17:4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