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国首批女飞行员之一,是第一个参与抗美援朝的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个女飞行教员。她是谁?这个女人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1933年,广州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叫伍竹迪的女孩呱呱坠地。 在家中几个哥哥的陪伴下,伍竹迪性格变得好强、大胆,从小就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 1949年,年仅16岁的伍竹迪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参军。 那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需要青年才俊的时候。 对于一心想报效祖国的伍竹迪来说,参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她成为了中南预科总队的一名女兵。 两年后的1951年,伍竹迪又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中央决定选拔组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18岁的伍竹迪成为了参加选拔的55名女学员之一。 当时,航空学院学员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就是5年之内不许谈恋爱。 对于年纪尚轻的伍竹迪来说,这倒不是什么难事。她当即表示,为了飞行事业,一辈子不谈恋爱都可以! 然而,成为飞行员的道路充满艰辛。 为期一个月的选拔过程中,伍竹迪和其他学员每天都要接受体能、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严格考核。 晚上,她们常常要跑到厕所背诵专业知识,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把她们累得筋疲力尽。 经过一番淘汰,伍竹迪终于和其他13名女学员一起,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正式入读空军牡丹江第七航校。 在那里,她们首先要学习飞行理论,包括气象学、领航学、飞机构造等。由于伍竹迪是候补入校的,理论学习时间更加紧张,仅有20天。 理论考试通过后,伍竹迪开始真正的飞行训练。第一次坐进教练机驾驶舱时,她难掩内心的兴奋。可让她没想到的是,飞机一起飞,她就感到一阵眩晕,还伴有呕吐。 原来,教练机速度慢、飞行高度低,稍有气流就会剧烈颠簸,再加上刺鼻的燃油味,对初学者来说确实不易适应。 但伍竹迪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她很快就克服了不适,学会了驾驭飞机。 在一次训练中,由于操作失误,伍竹迪的飞机突然失速下坠。 危急时刻,她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措施,化险为夷,成功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这件事让教官对伍竹迪刮目相看,看出了她过人的勇气和应变能力。 1952年3月8日,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伍竹迪和另外13名女飞行员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典礼。 在北京西郊机场,朱德总司令等领导以及各界代表冒着凌晨的寒气前来观礼。 伍竹迪驾驶的苏式运输机与另外5架飞机编队从天安门上空掠过,接受检阅。 这一刻,她们用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昭示:女性同样可以驾驭蓝天!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伍竹迪临危受命,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踏上朝鲜战场。 在那硝烟弥漫的上空,她驾驶运输机为前线部队输送物资。 每一次起飞,每一次降落,都面临着敌机的袭击和炮火的威胁。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伍竹迪的飞机遭到敌机拦截。 就在双方激烈交火之时,她沉着应战,奋力周旋,成功摆脱敌机的追击,完成了运输任务。 这次惊心动魄的遭遇,让伍竹迪的战斗经历更加丰富。 她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胆识,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伍竹迪调到空军教导大队,开始了飞行教员的生涯。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飞行教员,肩负起培养新一代飞行员的重任。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一批批女飞行员茁壮成长,女性在蓝天翱翔不再是梦想。 伍竹迪在训练中始终严格要求,她常告诫学员们:飞行看似风光,但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飞行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她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的言传身教,让学员们由衷敬佩。 伍竹迪的飞行教员生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期间,她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亲手训练出一批批优秀的女飞行员。 直到1966年,她才因年事已高而退出一线。 但这位新中国女飞行员的先驱,曾经创造的辉煌,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了共和国的航空史册上。 退役后,伍竹迪依然关心着祖国的航空事业,她成了年轻一代航空人的精神导师。 每当看到女飞行员们驾机飞向蓝天,她都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她经常勉励年轻人:祖国的航空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力奋斗。 直到晚年,伍竹迪的飞行情结依然没有丝毫减弱。 在一次参观航空学院时,已近80岁高龄的她再次坐进了教练机的驾驶舱。 面对即将再次腾空而起的飞机,伍竹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岁月的沧桑也难掩她的风采。 她说,自己这一辈子,最宝贵的记忆就是在蓝天飞翔的日子。飞行,是她毕生的追求与挚爱。
她是我国首批女飞行员之一,是第一个参与抗美援朝的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个女飞行教员。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1-22 19:30:29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