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王爵英整理重庆老档案,发现一张一等功的喜报,觉得里面写的匪夷所思,一个人上甘岭歼敌400人,还击落敌机一架? 1988年的一个寻常工作日,退休老人王爵英像往常一样,在合川县档案馆里整理陈年旧档。 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王爵英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在仔细翻阅一沓泛黄的旧档案时,一份特殊的文件吸引了王爵英的注意力。 他拿起那份薄薄的文件,小心翼翼地打开,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鲜红醒目的大字:"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这是一份来自朝鲜战场的喜报啊。"王爵英喃喃自语,他意识到手中的这份档案非同寻常。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他太熟悉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了。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缩影,是无数志愿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史诗。 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起这份喜报。 报上称,一位名叫蒋诚的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奋勇杀敌,歼敌400余人,还击落敌机一架,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是何等的英雄啊!"王爵英不禁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战士肃然起敬。 然而,当他翻到喜报背面时,一行字却让他感到诧异不解——"查无此人,由八区退回"。 按理说,如此战功赫赫的英雄,理应是村里的光荣,怎么会查无此人呢?难道这位功臣已经牺牲了?可是即便牺牲,村里也不该没有他的任何记录。 一连串的问号在王爵英心头盘旋,久久不能平息。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背后一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老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追查这位神秘的战斗英雄,还原事情的真相。 王爵英知道,寻找一位数十年前的无名英雄,无疑是大海捞针。 但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调查中去。从县志、村志到老兵回忆录,从当地村民的口述历史到泛黄的旧照片,王爵英像一位私家侦探那样,竭尽所能搜寻着蒋诚的点点滴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打听下,老人最终从隆兴乡蒋诚的亲属口中得知,原来这位英雄已于三十多年前复员回乡了,只是恰逢当年喜报寄错了地址。 家人并不知晓他的功绩,蒋诚本人也从未对外提起过当年的事迹,默默无闻地在家乡劳作至今。 得知真相的王爵英长叹一口气,为蒋诚被埋没的英雄身份而惋惜不已。 同时,他也被蒋诚谦逊低调的品格所折服,一个曾经创造战争奇迹的一等功臣,甘愿归隐田园数十载,求名求利之心全无,这正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王爵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蒋诚讨回迟到数十年的荣誉,让这位埋没多年的战斗英雄重见天日!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爵英马不停蹄,带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奔走于相关部门之间,力争尽快为蒋诚恢复一等功臣的身份。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合川县政府最终认定了蒋诚的功绩,并对外公布了这位英雄的事迹。 一时间,蒋诚的名字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们纷纷对这位默默无闻了半辈子的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蒋诚事迹的公开,他那尘封了数十年的英雄往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1952年,年仅18岁的蒋诚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投身抗美援朝的战场。 在敌我双方激烈的炮火对抗中,蒋诚驾驶的坦克突然被一颗炮弹击中,车上的战友当场牺牲。 处在生死一线的蒋诚没有退缩,而是继续操控受伤的钢铁猛兽冲锋陷阵。 一个人的坦克面对敌军的疯狂进攻,本已是毫无胜算。但蒋诚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配合步兵的火力网,硬是与敌人周旋了一个多小时,歼灭敌军400余人。 就在坦克弹药即将耗尽之际,一架敌军战机从天而降,对蒋诚发起疯狂扫射。千钧一发之际,蒋诚启动坦克上仅存的一枚炮弹,果断开火,竟将敌机击落。 而就在此时,又一颗炮弹击中了蒋诚的坦克,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抛出车外,昏迷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等蒋诚醒来时,已是在后方医院的病床上了。医生告诉他,他身负重伤,已经昏迷了三天三夜。 躺在病床上的蒋诚,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出战友们牺牲的画面,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上甘岭的战场上。 蒋诚暗暗下定决心,要带着战友们的意志重返战场。尽管医生百般阻拦,蒋诚还是执意请战。 当他再次回到熟悉的坦克部队时,连长热泪盈眶地拥抱了这位满身绷带的勇士,现场官兵无不为他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时光荏苒,当年的沙场英雄早已两鬓斑白。 物是人非,蒋诚在部队寻找不到昔日战友的音讯,只得默默买了张火车票,离开军营返回故里。 回乡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功成名就的喜报、特等功臣的荣誉,统统被蒋诚束之高阁,因为在他看来,个人的功名利禄微不足道,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农田,他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88年,王爵英整理重庆老档案,发现一张一等功的喜报,觉得里面写的匪夷所思,一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1-22 19:30:26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