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南京,一位肿瘤医院的医生自掏腰包,为病人默默捐款14年,病人询问时,他就谎称这笔钱来自慈善项目。医生:希望通过传递爱心,构建更好的医患关系。
信息来源:环球网 席玮出身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母的影响。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常年在医院工作,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家境贫困的病人。席玮经常看到父母在工作之余,想方设法帮助这些患者解决经济困难,有时甚至自掏腰包为他们支付部分医疗费用。 这些场景深深烙印在年幼的席玮心中,埋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长大后,席玮也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希望能够像父母一样救死扶伤,帮助更多的人。然而在工作中,他发现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及时得到治疗,有些甚至放弃治疗。 这让席玮感到十分痛心,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不伤害病人自尊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帮助。2005年,席玮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资助贫困患者。他以"慈善项目"的名义,在病人的住院缴费账号上做些调整,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 这种方式既能帮助患者,又能保护他们的尊严,避免了直接施舍可能带来的尴尬。病人们虽然知道自己得到了帮助,但并不清楚具体是谁在帮助他们,这让他们能够欣然接受这份善意。从那时起,席玮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默默付出。 席玮每年都会秘密资助3至4名经济窘迫的病患,他的资助金额浮动于1000到5000元之间,这些钱全部源自他微薄的医生工资。对于收入并不丰厚的他来说,这笔钱绝非小数目,但他从未计较过一分一毫。
在席玮眼中,这些钱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希望的种子,可能为绝望中的患者带来重获健康的曙光。 在这14年里,席玮帮助过许多患者,其中有一个案例特别令人感动。
有一年冬天,一位孤寡老人因为肿瘤住院,但没有钱支付医疗费用。当时正值年关,席玮原本打算用攒下的钱为家人置办些年货。然而得知老人的困境后,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用来帮助老人。 那个春节,席玮的家里没有丰盛的年夜饭,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知道,在医院里有一位老人正因为他的帮助而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席玮的善举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他的妻子同样是一名医护人员,深知医疗工作的不易,也理解丈夫的良苦用心。 她不仅没有抱怨家庭收入的减少,反而经常鼓励席玮继续他的善举。席玮的女儿从小就耳濡目染父母的事迹,也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她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像父母一样的医生,继续传递这份爱心。 2019年,医院财务部门在例行查账时发现了一些异常。经过仔细核查,他们发现这些异常都与席玮有关。起初,财务人员以为是席玮出现了工作失误,但在进一步调查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竟是席玮多年来默默资助患者的证据。 当院方找席玮了解情况时,他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并表示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他说,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应该关心患者的整体福祉,包括他们的经济困难。席玮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触动。 出乎意料的是,医院非但没有责备席玮,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了高度赞扬。院方认为,席玮的行为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品德,是值得全院学习的榜样。随后,医院还专门召开会议,表彰了席玮的善行。 席玮的善举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在社会各层面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无私精神触动了无数人心,激发了大家效仿的愿望。这一事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医患关系,深化了对医生角色的理解。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只是专业的治疗者,更是富有爱心、担当社会责任的典范。 席玮的善举,不仅帮助了众多贫困患者,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像席玮这样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