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两次上下马的大同炼油厂
作者 于国光 编辑 李建伟
编者按:于国光,男,生于1964年,原石油工业部抚顺炼厂建设工程公司子弟、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退休职工,长期从事中国石油工业历史的研究,著有许多文章及回忆录。
前些天在同网上认识的原在湖南长岭炼油厂工作现居住在珠海从事石油工业历史研究的李建伟老师通话时,我提到1965年抚顺炼建先是派出两支队伍分别到湖南省岳阳地区临湘县的6501工地和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的6502工地,同时抚顺炼建和石油二厂还派出人员到山西省大同市拟建设大同炼油厂。可是时间不长,大同炼油厂就下马了,人员转到山东省淄博市建设胜利炼油厂。李老师听了很感兴趣,他说1965年中央下的建设长岭炼油厂的通知是和大同炼油厂在一个文件下发的,并说现在的人对大同炼油厂的历史已经不了解了,他建议我将这段历史写出来。在此我就将我掌握的有关大同炼油厂的情况呈现给大家。
实际上,大同炼油厂在1959年就第一次上马,可是到1961年就下马了。1965年是第二次上马,可是很快就又下马了。
大同炼油厂的第一次上马
我第一次听说大同炼油厂还是在十多年前。当时听公司老同志徐继文说,他是从大同炼油厂调入公司的。据他回忆,1959年,石油部要在山西大同建设一座炼油厂,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采用捷克的煤炼油技术,名称定为“大同石油厂”。对此山西省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山西各大企业抽调技术及生产骨干到该厂,另有一些表现优秀的中学生。徐继文原在位于长治市的淮海机械厂(前身是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他就被抽调到了大同石油厂,时间是1960年3月份。厂子的办公地点是在大同市的司令部街,厂址位于大同机车厂(428厂)附近,有五、六百人,这些人除了来自山西省内的外,也有从抚顺石油三厂等单位来的。由于厂子处于筹建阶段,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干,人员大都去到浑源县参加建设恒山水库的劳动,徐继文由于工作出色,还被评为水库建设标兵。大同石油厂计划建有机修车间,虽然没有活干,但却接收过从捷克发过来的机床等设备。
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像煤炼油这样的人造石油显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上级决定大同石油厂停建。据徐继文回忆,当时有人说停建是周恩来总理签的字。
大同石油厂停建了,人员就要重新安排,石油部根据个人意愿和工作需要,他们分别调往了抚顺、大庆等地,也有的进入了高校深造。徐继文调入了在抚顺的石油工业部第一工程局第一公司(抚顺炼建的前身),同时到第一公司的还有李金刚(后去任丘五公司)、杜江荣(后去宁波三公司)、麻林等人,来自太原市的中学生张鉴则进入了刚刚建校的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
2019年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陈俊武传》中也有关于大同石油厂方面的记载。书中记载,石油部将大同石油厂选址和设计任务交给了石油部抚顺设计院,陈俊武和金国干、范永才等人受命赴山西选址,最初是在朔县附近勘察寻找,后山西方面倾向于在大同,所以厂址选在了大同。
大同石油厂(《陈俊武传》中写的是“大同煤炼油厂”)的煤炼油技术是从捷克引进,捷克提供了技术资料,并派专家来指导设计。所用原煤初定为大同原煤,经低温干馏的煤焦油经液相和气相一系列高压加氢工序,计划可年产30万吨轻质油品,大量的半焦品也作为产品出厂。当时只有32岁陈俊武被任命为大同石油厂的工厂设计师,至1961年1月详细设计完成,可此时大庆油田原油开始生产外运,为此石油部打算将大同石油厂改为加工40—6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搁浅。这是大同炼油厂的第一车下马。
大同炼油厂的第二次上马
以大庆油田发现和开发为发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石油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又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等油田,196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中国人民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也陆续建成。随着原油的大量开采出来,国内的原油加工能力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建设新的炼油厂就显得迫在眉睫,为此石油工业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拟建设大同炼油厂、岳阳炼油厂的报告。中央于1965年1月25日下发了中发(65)45号文件《中央关于批准建设大同、岳阳两个炼油厂的通知》,文件原文如下:
中央关于批准建设大同、岳阳两个炼油厂的通知
石油工业部党组并告华北局、中南局,山西、湖南省委:
(一)同意建设山西大同、湖南岳阳两个炼油厂,建设规模均定为每年加工原油一百五十万吨。在建设中,要继续贯彻设计革命的精神,以节约劳动力,减少占地面积和投资。
(二)炼油厂气体的综气利用,采取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形式,由石油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两厂化工产品方案的规划,由你部会同化工部共同研究,统一安排。设计、安装以及将来生产中的技术指导,技术骨干的培养等,由化工部协助。
(三)为保证运油需要.铁道部应配合炼油厂的建设进度,对京包线,京广线的部分线路采取必要的措施。交通部应继续研究解决岳阳炼油厂从水路运输油品的问题。炼油厂用电,请水电部安排。
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这是大同炼油厂的第二次上马。据原中油一建公司供应科科长戴铁威1985年撰写的中油一建公司《物资供应发展史(1954—1984)》一文中的回忆:“(1965年)2月,公司与石油二厂一同搞山西大同古城炼油厂施工准备工作。公司参加六人,其中供应科两名同志参加。地点在山西省大同市御河畔,物资准备工作是甲、乙方分头进行的,我们负责乙方的工作。(一)摸清地方材料资源、质量、运距里程以及需用数量、时间同生产厂接洽,砂石、红砖取样化验分析。(二)二、三类物资供应渠道同各专业公司衔接,提报三通一平,开工前的大小型暂设工程物资需要计划。(三)地方运输能力以及各厂矿加工协作条件等已经做了全面的工作。4月下旬,石油部指示,停止准备工作缓建,施工准备人员撤回北京留在部里待命并参加其它工作。”
从戴铁威的回忆可知,大同炼油厂的施工准备工作是由当时在抚顺的“石油工业部炼厂建设工程公司”和石油二厂共同负责的,从同年2月份开始到4月份,从上马到下马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撰写的《中国石油六十年大事记》记载:“(1965年)7月22日 中共石油部党委发文请示国家计委党组缓建山西大同炼油厂项目,改在东营油田建设炼油厂。”10月6日 石油部发出通知,成立胜利炼油厂建厂指挥部,直属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领导。该厂厂址确定在淄博市桃花峪,并列入1965年基建计划。
说是在“东营油田建设炼油厂”,实际上是在山东省淄博市建设的胜利炼油厂,年加工原油也由150万吨改为了250万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同炼油厂并没有下马,不过是由大同迁到了淄博。
从1959年到现在,时光已过去六十六个春秋,谨以此文纪念大同炼油厂,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共和国石油工业这段历史。